根據內政部公布的人口資料,去年台灣地區的離婚人口高達一百零七萬三千餘人;而三十五歲以上尚未結婚者也有九十七萬人。內政部的統計數字中,尚包括「祖孫家庭」(即兒童由祖父母代為教養)約八萬一千餘戶,並預測十年後台灣人口將出現負成長,而勞動人口的不斷下滑,亦將造成台灣勞動力不足及人口高齡化,勢將影響未來的經濟成長。
內政部的統計數字充分顯示,台灣已步向歐、日的後塵,亦即年輕人恐懼生兒育女,貪圖個人享受,揚棄了傳統「傳宗接代」的觀念;同時「不畏懼」離婚,只要雙方意見不合,就訴之於分手。由於離婚率偏高,單親家庭亦隨之增多,九十三年就高達五十四萬八千餘戶,而單親家庭往往就是「祖孫家庭」的肇因。
數字會說話,上述數字已隱含了幾項警示:(一)婚姻制度已不足以規範男女的感情;(二)現代男女愈來愈不尊重婚姻的神聖性與持久性;(三)孩子已不能構成夫妻維繫感情的穩定劑;(四)單親家庭已肇致兒童的心靈創傷,這些創傷勢必在他成年後發酵;(五)不婚者增多後,「養老」的責任、負擔則逐漸由兒女轉嫁到社會,社會將為「養老」付出相當的代價。
整體看來,婚姻是家庭的起源,而家庭則是社會的基石,婚姻不穩定則家庭不和諧,家庭不和諧則社會必浮動。如果這個社會大家都視「不婚、不生、不教養」為正常,不僅「家庭」會逐漸崩解,社會的傳統價值觀,亦將被絕對的個人主義所取代。除非能建立一套新的社會價值觀,去適應此一新的變化,否則我們勢將承受此一社會變遷所帶來的痛苦與災難。
當然,回溯歷史,人類之有婚姻制度約僅五、六千年而已。古代的母系社會迄今仍存在於若干少數民族之中,「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本就是所有動物的特性,人類亦不例外。婚姻制度是伴隨私有財產制演化而來的,孟子所說「有恆產者有恆心」,恆產就是指農業社會的私有財產制;恆心則是指恆產繼承的一貫性,進而促使社會的安定。有了繼承的觀念,則必須有家庭的組成,也才有了婚姻制度。
現在工商社會已逐步取代了農業社會,工商社會中沒有土地繼承問題,也無需以家庭成員的勞動力,共同開發土地。於是婚姻變成是一種樂趣而非勞動力的獲得,男女結合重視的是兩情相悅,而不是兩個家族衡量利害得失的產品。看來婚姻似已逐漸有回到母系社會的趨向,也就是說,人人要享受家室之樂而不要家室之累,以致隱性的多妻或多夫制的現象就是上述數字的寫照。
天下最不能以法律約束的行為,應屬婚姻關係。結婚證書不能保障一對男女終身幸福快樂,也難以幫助他或她抵抗誘惑。其實現代有關婚姻的法條,還是著墨於財產的分配、繼承以及親子的養育等項目,但現代年輕人所追求的卻是愛情、幸福與夢想。於是他們寧可繞過婚姻這個絆腳石,直接去追求自己所定義的幸福美滿。這就是「不婚、不生、不教養」新價值觀的深層基因。
除非我們能構思一套新婚姻制度,針對現代人的需求,作更縝密的設計,否則舊制因工商社會的形成,所產生的弊病會愈形擴大,如果有更多的人走上「不婚、不生、不教養」的路,真不知這個社會將出現何種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