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些人希望二○○八年的總統選舉,國民黨能夠推出「連馬配」,以延續本土政權。馬英九在被問及此問題時直截了當的說:「我也很本土」,並進一步表示,不管是中央或者是地方首長,只要透過民主程序選舉產生的「都是本土」,本土的人做的決定當然是本土。
國民黨立委則是一致反對以「本土」、「非本土」來討論二○○八年布局。國民黨認為,從省籍及意識形態的角度談大選,不但完全違背主流民意,也只會讓台灣的價值觀更加錯亂,族群對立更嚴重。
基本上,我們也認為不該再以「本土」、「非本土」來論述台灣政治。任何選舉,從基層的村里長選舉至總統大選都不該以此做為政黨或個人選舉的訴求。我們必須嚴厲的譴責任何提出「本土」、「非本土」的訴求者,皆是製造台灣分裂的罪人。
「本土化」是在台灣選舉中,利用族群意識形態刻意炒做出來的選舉政治迷思,假藉「本土」來消弭所謂「外來的政權—國民黨」,實則狹化競爭的範圍,排除強有力的競爭者,以求勝選。
此一「本土化」的選舉操弄,的確在「本土」選民居多的現實環境下,讓「本土」成為選舉中不可動搖的政治「神主牌位」,誰也不敢輕忽它、不敢不對它膜拜。
所以,當有人問馬英九此一問題時,他不得不加思索的表示自己是很本土。實際上,在台灣歷史發展中,從荷蘭對台的占據、鄭成功的南下、清朝的入主、日本的殖民及國民政府的遷移,都無法讓長期居住台灣的「本土」人物擁有實質的政治權,直到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及總統直選之後,才可以說是中華民國「本土化」政權的確立。
當本土化政權確立之時,也同時宣告台灣不該再有「本土」、「非本土」的對立,因為只要是年滿二十歲以上、居住在台灣四個月以上,未受禁治產宣告,具中華民國國籍者都有選舉權,這就是本土化政權的真正意義所在。
相對地,對於候選人而言,只要他是中華民國國籍,具備候選人的資格,他就是本土;如果再以狹隘的省籍、出生地的觀念,做為「本土」、「非本土」的畫分,這就是在對台灣做分裂,就是一個不視自己為本土的台灣人。
進一步言,在還政於民之後,台灣的政治發展早已跨出「本土政權」的進展,如果在未來的政治選舉中,還是停留在「延續本土政權」的訴求,這是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倒退。實際上,只要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人就是本土人民;只要對台灣有生存發展貢獻者就是「台灣之子」;相對地,讓台灣陷入貪污腐敗的泥淖,或置台灣於危險之境的,就不配稱為「台灣之子」。
台灣的政治不該再拿「本土化」做為「神主牌位」,而是要以「清廉」、「有作為」、「有能力」、「有擔當」做為政治選舉的「神主牌位」。台灣人民需要的是一個可以為全民謀福祉的政治人物;而不需要一個無能力治國、周遭人士弊案纏身而難以法辦、陷人民於苦痛而不顧,只會把「台灣之子」掛在嘴上的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