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往前走(下)

隱地 |2005.09.02
312觀看次
字級

文學閱讀曾經是社會大眾的最愛。在民國四、五十年克難的年代,小市民唯一的娛樂就是看電影和讀小說,那時一年只有一千種左右的出版品,而這一千種書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小說和散文等的文藝作品,後來社會多元後,其他類型的出版品愈來愈多,但當初從未想到的是,主流的文藝出版品,有一天會成為小眾中的小眾。爾雅趕上文學的鼎盛年代,和林海音的純文學、姚宜瑛的大地,以及晚爾雅一年和三年的洪範和九歌合稱「文學的五小」,五小年代,每家出版社新書上市,開印數至少三千本,三、五版,七、八版都是常事,銷個五千或壹萬冊至為普遍,銷到十萬冊也不是新聞,運氣好,還真能碰上印個二、三十萬冊的記錄,但現在,一本書只印二千冊卻永遠銷不完,難免令人沮喪。

好的文學作品能使我們枯竭的心靈重新滋潤,文學、藝術能醫治我們內心對人世的厭倦,我常想,許多患憂鬱症、躁鬱症的人,從小如能養成閱讀的習慣,根本不可能為一些小小不如意的事就尋死尋活。讀小說的人,透過小說裡的人生,早已知道人世間有多少悲傷和磨難,小說使我們看見別人,一個能看到別人悲慘的人,就會縮小自己的小悲小痛。把自己的悲苦無限止的放大,這種人顯然心中只有自己。

但我也常想,為何現代人捨閱讀文學作品而寧願把時間消磨在網上,當然網上虛擬世界能滿足現實世界無法實現的夢,整個網上世界是一個大遊樂場,而閱讀,要透過密密麻麻的文字,比起彩色絢麗的圖像世界,顯然有其困難度,閱讀,畢竟要有自己的基本水準,在網上打屁,又輕鬆又逍遙,但人總要能有自己成熟的思想,一味在網上玩樂,總不太長進吧!網上取得資訊快速,一個網上人,有時感覺和國際世界連接,面對一個網,彷彿世界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比起有些人強調的「一卷在手,其樂無窮」似乎有更快樂的享受,但無論怎麼說,以我自己愛書的經驗,生命中缺少了書,總是人生的遺憾。書的世界,就是知識的世界。人必須透過知識,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無知和愚昧是人活著的悲劇。人世間最不堪的是永遠被人牽著鼻子走,毫無自己的見解。人云亦云,這樣的人來到世上走一遭,和一條蟲有何差別。

文學一如宗教,可以拯救人的一顆死靈魂。人生不完美,甚至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許多醜陋和殘酷。透過文學,讓人面對現實。文學是救贖。文學可以改變人的庸碌,文學這麼平易近人又高貴,為何人們卻遠離文學寧願無所事事,人的眼睛除了要我們看天看地看人同時也是要我們讀書,不然識字又為了什麼?透過讀書,我們看到更遙遠的美麗世界,眼睛是輪子的延伸,不讀書,我們怎麼知道人類的過去和未來,讀書讓我們和先哲聖賢生活在一起,瞭解他們的思想,進而學習他們的智慧。文學用故事吸引我們,並不像講義一般枯燥,人們不靠近文學,主要還是沒有人告訴他們文學的趣味。

我這樣不停地自問自答,其實也是在為自己解套,尋求未來十年、二十年的爾雅要如何走下去。

時代在變,社會在變,爾雅也要變。我聽到遠處有這樣的聲音在呼喚我、提醒我、叮嚀我。不錯,我們活在一個變動的世界裡,但總要有一些不變的本質,穩定住彷彿要毀滅的這個地球。畢竟太陽永遠從東方升起,人世間還是需要一些仰望的願景。或者說,讓「突變」和「恒變」之間夾個「漸」,「漸變」讓人心安,「突變」讓人驚心。速度是可以改變的。我們不必隨著科技和資本主義的貪婪起舞。像歐洲的許多重視文化心靈的國家,一切提倡手製品,過緩慢又環保的生活,拒絕各類機器,提倡閱讀和散步,反而造就了寧靜的社會。如果文學是美好的,爾雅當然要繼續追尋,不能因為書賣得少了,就關門和文學說再見。堅持仍然是美德。繼續為小眾服務吧,爾雅一向秉持小而美的哲學,就朝小朝美向前走,我們希望在一千人中會有一個文學傳教士的靈魂,讓他傳火種,文學火種不熄,未來社會仍然會有文學盛世,讓文學繼續成為人間植物園。(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