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惠法師
「君子之爭」這個故事起因於宋代的三個大官,他們分別是:韓琦、范仲淹、富弼。據說這三個人同朝為官,一到朝廷論政的時候,彼此就爭執得很厲害,每個人都非常強烈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有些人見到這情形,以為他們之間很不和睦,事實上,這三個人儘管在論政的時候常有爭執,可是下朝之後,卻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這個故事意味著什麼呢?一起從事於國政的他們,就像是共同推了部車,要前往目的地,雖然這三個人是合力推車,但因為各人所站的位置不同,自然施力方向、力道大小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說出來的推車方法,也就不一樣。
如果換成了我們,該怎樣來推動這部車子呢?由於每個人的立場不同,因此所見不一,人人都可以毫無保留的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經過大眾研究討論、取得共識之後,每個人就要摒除私見,同心協力將這部車推往目的地。
原始佛教時代提倡論議、討論,所以佛陀時代的弟子們,經常在聽過佛陀的教法以後,三三兩兩的聚集討論研究,到了部派佛教的時候,佛弟子們因為對於教理、戒律的看法不一,而產生了非常強烈的爭辯。
到了現代,西藏佛教仍很盛行辯經這門功課,中國佛教的禪宗也常常鼓勵學生要問、要懷疑、要討論,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就不悟了。所謂「真理越辯越明」,只是辯論時要有君子的風度。
身處在自由、民主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可以發表意見,人與人之間也容許論辯,這些都是非常合理的事。只是每個人在論政的時候,要有君子的風度,不是為了意氣,也不是為了情緒,更不是為了一己的私利,而是為公眾的事情,不惜一切的論辯。但是在論辯之後,達成共識,即使我的意見沒有完全被採納,也要有捐棄己見的君子風度,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來推動這部車子,向前邁進。
佛教歷史兩千多年來,儘管大乘佛教有著八大宗派,甚至一個禪宗就分了五派,乃至目前南北傳佛教也不一樣等等。但不管如何不同,所有的佛弟子都是共同在推動「佛教」這部車子,所以星雲大師常常說:「包容異己」,同中有異,異中求同,這才是一個完美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君子風度。{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