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有十九萬名來自亞洲各國、二三十歲的移工,正以「實習生」的名義在日本各地的工廠、農場辛苦勞動。他們是根據日本政府一九九○年代展開的一項國際援助計畫,前往學習各種專業技術。然而,在人口快速老化、出生率極低的日本,外籍實習生卻已成為飽受剝削的廉價勞工。
缺少保障 飽受剝削
《紐約時報》報導,政府贊助的外籍實習生計畫,為日本企業提供一個雇用外籍勞工的漏洞。批評者表示,這些受契約束縛的移工,因為缺少完善的法律保護,很容易陷入不合規定、甚至足以致命的工作環境及條件。
官方紀錄顯示,二○○五年至今「死於非命」的外籍實習生,累計至少一百二十七人,大約每兩千六百人就有一人,許多死於中風或心臟衰竭。專家表示,對於須通過嚴格體能測驗,才能參加這項計畫的年輕人而言,這種死亡率相當高。
來自菲律賓的二十八歲學員凱莎琳‧羅培茲,每天工作長達十四小時,有時每周工作六天,幾乎已有三年之久。她負責為馬自達汽車的一家供應廠「←山鐵工」焊接零組件,月薪約台幣五萬元,相當於時薪兩百五十三元,低於廣島法定最低工資的兩百八十二元。
訴訟壓力 政府正視
羅培茲表示,管理人員經常對他們六名學員口出惡言,要她們乖乖服從命令,否則「乾脆游回菲律賓去」。她說:「我們來到日本,為的是學習先進技術。」一名廠方人員則駁斥她的說法:「如果他們不喜歡這裡,大可回去。」
然而對移工而言,日本企業一開始允諾的薪資,相當誘人。為確保能夠加入移工計畫,部分學員付給當地掮客比他們原先年收還多上好幾倍的手續費及保證金,有時甚至還以房子為擔保。
由於承受到來自人權團體與一連串法院訴訟案件的壓力,日本政府開始正視外籍實習生受虐,聯合國則要求日本政府取消這個計畫。
文化難變 經濟吃緊
為了改進缺失,日本政府自六月起,首次針對第一年的外籍實習生,實施法定最低工資及其他勞動保護待遇,同時禁止企業扣留護照。(原本要一年期滿後,移工才能拿到法定最低薪資。)
不過專家表示,這項計畫的文化很難改變,「經濟吃緊」也是一個因素。豐田、馬自達等大企業已將許多生產線移到中國,以充分利用當地的低工資,規模比較小的日本企業則不可能辦到這一點,卻還是承受降低成本的壓力。
廣島縣的勞動顧問小松仁寬說,「日本已經沒有停下腳步的本錢了」,如果這些企業雇用日本勞工,成本肯定不低,但使用外籍實習生卻只須支付最起碼的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