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天,相當於陽曆十一月七日前後。《逸周書》:「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凍。」《群芳譜》:「冬,終也,物終而皆收藏也。」也就是說到了「立冬」,不僅各種作物應該收穫,而且應該曬好、貯藏好。由此可見,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秋收冬藏」之說。

《東京夢華錄‧立冬》對冬藏有所記載:「是月立冬前五日,西御園進冬菜。京師地寒,冬月無蔬菜,上至宮禁,下及民間,一時收藏,以充一冬食用。於是車載馬馱,充塞道路。 時物:薑豉、
(枼刂)子、紅絲、末臟、鵝梨、榲桲、蛤蜊、螃蟹。」
「立冬」過後,氣候轉寒,天氣一天比一天冷,有些地方還開始下雪和地面結冰,但夜凍日融。在這個時期常有一段「回暖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十月小陽春」(農曆十月)。
立冬在古代是一個重大的節氣,歷代都有隆重的迎冬典禮。如《禮記‧月令》所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反,賞死事,恤孤寡。」
入冬以後,大多地區進入農閒季節,文化娛樂增多,冬季遊戲也增加了,如踢毽、踢石球、冬獵等。在立冬後,瑤族還要過盤王節,這是該族最大的節日,會盛大隆重祭祀始祖神。
小雪相當於陽曆十一月二十二日前後,《群芳譜》曰:「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這就是說到「小雪」這個節氣時,由於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但此時由於「地寒未甚」,故降雪量還不大,所以稱為小雪。
隨著冬季到來,氣候漸漸變得寒冷,不僅地面上的露珠變成了霜,天空中的雨也變成了雪花,下雪後,使大地披上潔白的素裝。
但由於此時的天氣還不算太冷,所以下的雪常是半冰半融狀態,或落到地面後立即融化,氣象學上稱之為「濕雪」。
因為這個節氣降水依然稀少,晨霧比上一個節氣要多一些。降水稀少遠遠滿足不了冬小麥的需要。所以有「小雪大雪不見雪,小麥大麥粒要癟」的農諺。
在中國,小雪時節雖然農務已不太忙碌,但各地也有所不同。東北地區,得開始幫牲畜防寒,而替果樹綁紮布條等,是為了保護果樹能夠安全過冬;華北地區此時必須搶收白菜,否則就會受凍,「小雪不起菜(白菜),就要受凍害」、「小雪不砍菜,必定有一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大雪在陽曆十二月七日前後,文獻《群芳譜》記載如下:「大雪,言積寒凜冽,雪至此而大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但是,這並非指降雪量一定很大。據氣象學測定,當時日降雪量平均在五毫米以上,能見度為五百米左右。
大雪期間的農事活動,主要是積肥送肥、修田、水利、護理牲畜、植樹造林、入倉,進行冬灌。但華北地區土壤夜凍日消,灌溉又得看準時機:「不凍不消,冬灌嫌早;光凍不消,冬灌晚了;又凍又消,冬灌正好。」
這一節氣,天氣更加寒冷,在生活上必須穿好冬裝,防止凍瘡。室內要經常生火防止寒氣侵入。如果下雪,人們會走出戶外賞雪、堆雪人或進行冬獵,此時也是賞梅的好季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