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日前在台北縣三峽召開,教育部長吳清基對於有些政策無法落實,批評教師會不能只是爭自己的權益而不為孩子著想,台北縣長周錫瑋指責教師會只會造反抗議。當然教師會不是全然沒有功能,很多教育政策如果有教師會的配合推動會更順利,因此雙方面還應該多加溝通。
近年來因為人權意識高漲,教師先後成立許多團體爭取權益,有全國教師會和各地方教師會的組織,在立法過程中替教師們爭取許多權益,主要目的在維護教師專業自主,而且監督教師離退能確保其權益。當然,對於重大的教育政策他們也會適時發聲,表達看法,難免和教育主管意見相左。
對於老師的責任,或許大多數人都還停留在韓愈《師說》的觀念上,「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每個人都要有老師,老師的責任重大,包括傳道、授業、解惑。光說傳道就是個大學問了,依照儒家的標準,所傳的當然就是聖人之道。
一個夫子要夠資格傳授聖人之道,首先自己要是個聖人,或最起碼要知道如何做一個聖人,也就是說,為人師者自己的道德修養要夠,否則教出來的會是怎樣的學生呢?也因此,社會對於教師會有不同於其他行業的期待,孫中山先生的治國藍圖中,教師的地位是不同的,所以政府遷台以後,軍公教同列入各項優惠條件的行列。
時移勢遷,師生的關係不像過去「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濃厚,教師也不再獨立於三百六十行之外受人尊重。教師為自己爭取福利、權益,大家也都認為理所當然。但是相對的,教師也被批評沒有愛心,對學生不再像過去那般盡心盡力的付出。這樣的情況多少會讓人傷感,因為在過去,孩子在家庭之外,至少還多一個避風港,許多學生就是因為碰到好老師而改變人生。
最近教育部擬在各國小推動「十要、十不要兒童健康守則」,希望國小老師督促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將「十要、十不要」納入晨間檢查項目,甚至印在連絡簿上填寫。全國教師會卻表示:「要怎麼檢查?」、「習慣的養成不在於填表格」,使得這項政策無法落實,也因此遭到批評。
周錫瑋縣長甚至說,面對教師會,各縣市教育局處都很頭痛,台北縣要推動英語活化課程,教師會卻走上街頭抗議,「沒有人可以剝奪學生的學習權,但是教師會卻在那裡造反、抗議」。這是很沉重的指控,教師會也反擊縣政府從來不肯和教師會面對面溝通辯論。
教育主管推動教育政策當然要有老師的配合,因此溝通是必要的;但是身為人師者,要有不同於其他行業的使命感,對於政府的政策可以提供建言,但不能只想到自己的福利而抗拒,動輒走上街頭。寧願為了孩子的權益而犧牲自己,這才是師道,才堪為人師表。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國家的未來,教育主管和教師會的目標是一致的,應該坐下來好好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