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馬政府深陷一波又一波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強烈衝突的泥淖中時,台灣與新加坡傳來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好消息,這是台灣區域貿易發展的重大突破。國內與國際經濟發展兩樣情,更令人感到,拚經濟不只靠政府單方面的努力,全民都有責任。
今年至今,國內幾個重大經濟開發案都遇到嚴重挫敗,從南港生技園區開始,之後的國光石化案、大埔農地徵收爭議,到最近的中科三期與四期,從傳統產業到高科技、從地方開發到中央主導重大投資案,無一不上演經濟與環保拉鋸戰,而結果幾乎都是經濟止步。
中科三、四期當年國科會選地時,各地方政府與民眾無不全力爭取,盼能為地方帶來就業機會與商機,繁榮地方。但曾幾何時,時移勢轉,大埔與中科四期在徵地階段就遭民眾拚死反對;已經開發的中科三期也遭法院裁定全面停止,幾千億的投資可能就此成為泡影。這個結果,對地方與台灣整體經濟發展都帶來難以評估的結果。
究其因,國內工業發展對環境的長期破壞與汙染,讓民眾對政府與企業界的承諾失去信心,加上環保團體積極介入,協助弱勢的農民爭取權益,這波反開發風潮幾乎所向披靡。
但政府相關主管單位的怠惰與輕忽,也是重大開發案頻頻受挫的主因。以中科三、四期遭台北最高行政法院裁定停止執行來說,早在民國九十七年,法院就要求環保署補強環境評估,但二年多了,環保署一直沒有正視這個要求;但當地農民並沒有停止保護家園、農地的努力,一再提告的結果,終於釀成目前的僵局。
此一爭議發生在民進黨執政時代,但國民黨取得政權後也消極不作為。更離譜的是,當法院裁定全面停止執行後,國科會和環保署仍搞不清楚裁定內容,以致行政院長吳敦義在第一時間未能掌握正確內容,對於三期是否停工的發言有誤而必須改口。這都顯示相關單位對自己主管業務疑似擴權解釋,且不尊重司法單位。
目前幾個重大開發案的受挫,尚未走到完全沒有轉圜的地步。對於中科三、四期,環保署與國科會除了抗告,必須全力設法尋求解套之道,最重要的是對症下藥,以最快速度、最完整資料,提出環評補強與居民健康風險評估。
對於農地、家園被徵收的農民,政府應該檢討,是否補償不合理、說明方式不夠細膩完整?耕地是農民一生的心血,徵收本來就是敏感議題,政府除了理與法,更要顧及他們的心情,不要讓粗暴拙劣的徵收手法傷了農民的感情,而導致完全不成比例的發展苦果。
全球都在拚經濟,台灣向外洽簽FTA漸入佳境,對內經濟開發卻阻力重重,這是莫大的反差與諷刺。但拚經濟的重責不只在執政黨,在野黨也不能為反對而反對,全民更要有正確的認知,爭取自身權益之餘也要了解,小我與大我的利益終究不可分割,經濟發展與環保如果由「並重」演變成任何一方的「獨大」,並非全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