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營事業 李榮融猛藥改革

 |2010.08.01
323觀看次
字級

在剛結束不久的中國國家企業(央企)負責人會議中,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資委)主任李榮融特別推薦台塑王永慶的管理經驗,要大家「做危機來臨時最後一個倒下的企業」。李榮融認為,王永慶「止於至善」的管理理念,正是央企必須踏出的下一步。

李榮融所構建的央企王國,歷經百年罕見的金融危機後仍維持穩定。他在一片炒作投機的聲浪中要求央企審慎經營,當年一度被人質疑,但今天看來確實是明智之舉。身為央企總掌舵的他,也為自己六年的監管工作交出一張令所有人滿意的成績單。

6年任內

央企縮減65家

一輩子和央企打交道的李榮融,是從基層一步一步走上來的。一九六八年七月,天津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後,他來到無錫油泵油嘴廠做工,他很快在設備改造方面展現才能,被提拔為主任;到了一九八○年代初他升任廠長,此後便步入中央宏觀經濟管理部。二○○三年國資委成立,他成為第一把交椅。

在短短六年中,爭議與質疑從國資委成立之初便伴隨著李榮融,因為他把央企從一百九十六家縮減至一百三十一家;但在他務實的管理風格下,央企資產總額卻從○三年的八點三兆人民幣增至○九年近二十兆人民幣。○九年世界五百強企業榜上,四十三家中國企業中,二十四家即是央企。

脫離人治

引進現代管理

如果精讀李榮融每年的報告,會發現他會依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對央企提出不同的發展方向。像○九年終,李榮融提出的央企遠景,就是要掌握制高點,尤其要藉由收購那些優秀的研發機構壯大自己的創新力量。○七年在央企全面建設基層工作新制中,李榮融就用自己曾在工廠做過「班組長」的經驗現身說法,告誡央企領導企業基層素質的重要性。

從基層出身的李榮融,既能洞察世局變化,也能體察細節。最能代表他經驗總集的,便是他常說的「三桶水」和「三滴水」:毛巾再乾也要擰出三滴水(節省成本),此後還要努力研究怎麼再擠出三桶水(不斷改進管理)。

綜觀中國企業成長過程,李榮融認為,前十五年是學習日式管理經驗,後十五年則以美式治理為範本。他認為,央企如今已到了研發治理模式的時候了。

李榮融曾說,這六年最大的收穫,就是找到企業存活下來的關鍵,即在企業是否按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辦事;若是違背規律,即便是歷時一百五十八年的雷曼兄弟公司還是會倒閉。因此他認為,央企必須脫離以前人治的管理模式,他引進現代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監管董事會;此外,在各央企之外成立外部董事會,即是希望把決策與執行徹底分離,促進企業決策透明化,確保央企落實廉能。

再次瘦身

提出淘汰標準

李榮融可以說是開啟了央企治理的新時代。○四年十一月,國資委對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的高層展開大換血,讓人領教了他的大刀闊斧。隔年十月,寶鋼集團依照《公司法》改制,成為首家「外部董事全面到位且超過董事會成員半數」的中央企業;到○八年底,這項新制試行企業擴大到二十四戶。

至於社會熱議的國企領導人薪酬問題,李榮融表示,企業應該講究效益,按效率分配,想拿高薪,就得拿出本事來,這樣才公平。但他也設了底線,就是對生活困難的員工,要保證其收入比當地社會的最低保障還高。而在美國次貸風暴時,李榮融一方面要求央企「抓緊錢袋子」準備過冬,但他也下令央企減薪絕不減員。

央企實力日漸強大,但下一步李榮融希望央企減少至八十到一百家。和他幾年前一下子砍掉逾六十多家相比,這次的難度更大。不過李榮融仍提出明確目標,告訴央企避免被淘汰的標準就是做大做強,成為該行業前三名。

放眼國際

推動中國前進

「面對全球的競爭,央企應自覺地承擔起這個社會責任,企業再大的事與社會責任相比都是小的。要提的只有一條

——肩負起這個使命,不辱使命。」李榮融的使命感「論衡中國,放眼全球」,始終貫穿於所有的央企團隊,中國央企擺脫沒效率的前身,開始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

如今全球資源配置不斷重組,產業交互整合,中國央企遲早會面臨國際企業的挑戰,就這一點上來說,也證明李榮融的遠見。接下來的目標,他是要在世界五百強企業榜單上,找到三十到五十家中國央企,讓中國站穩國際舞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