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 (下)

文/伽葉 繪圖/王愷 上古藝術 |2010.07.30
676觀看次
字級


她的確可能誕生上海,她的母親當年在中山公園蘇州河畔的大學念書,中山公園故名兆豐花園,這所洋人辦的教會學校,後易名華東政法學院。有時,她想像青春年華的母親,騎著單車,在上海街頭飛揚而去。上海面貌改變巨大,但街頭依舊充斥著叮叮噹噹的老舊自行車,阿姨就是踩著這麼樣的單車,來來去去。她記憶中,有一張母親在上海的陳年舊照,那圓鼓鼓的面龐,與阿姨竟有點兒相似。她來到上海,依稀跟隨娘胎,在這片土地上打轉過多少圈。

那麼,阿姨若與她同樣生長台灣,接受相同教育,穿上西服,擔當經理,因緣際會,阿姨甚至可能成為達官貴婦。她見過一些部長夫人,阿姨如果換個身分打扮起來,彷彿改頭換面的賣花女,進入皇宮也能冒充貴族。阿姨的長相與個性其實挺神氣的,可不是,第一日上工就老實不客氣地盤問主人年齡。她十幾歲當紅衛兵,鬥爭父母。但她畢竟屬於文化斷層的一代,話一多,發現她連攝氏華氏是什麼東西,也搞不清楚。

阿姨帶給她一些壓力。

她愛獨處,不習慣空間裡有個陌生人。

阿姨最迫人處,就是一再拜託她介紹對象。阿姨每叨念一回,她的心底就糾結一次。

她清楚看見阿姨想掙脫生存的現況,阿姨若非生長在這種時空,她不應該做清潔工,應該與她平起平坐。她從不曾頤指氣使,但阿姨只能喊她一聲「太太」。她無從讓阿姨明白,行走天涯的女人,再覓春天的機會都有點渺茫。這個世界,弱肉強食。即使婚姻一事,都是有能力有條件有青春者,占盡先機。這種話語太現實,生活的殘酷,不知不覺地爬上她的眉宇,留下一絲悲傷過後的凌厲。

閣樓外的世界,豈是室內的女人所能理解,生命包含了多少的無奈與妥協。阿姨的要求所帶來的壓迫,可能也是難將外界真實面貌傳遞給她的一種焦慮。

她勸阿姨多出去走走,「上海已經不一樣了,多少人來到上海,你只要走出去,就可以遇見他們,何必跑到國外尋找 ?」

言外之意,人與人的遇合是有緣分的。如果,能夠自己遇見一個對象,產生特殊的感情,年齡地位身分,可能就不是那麼重要。何苦被世俗評頭論足!

「去什麼地方?」阿姨反倒要問她

「沿著黃浦江邊,新外灘的濱江大道,走走看看。」她曾經在有陽光的日子,坐在江邊曬太陽,喝德國啤酒,遠眺江面迤邐而去的輪船,耳邊充斥著德文與英文,簡直像在歐洲或美國。

「或者,到世紀公園走走。」世紀公園位於浦東,是上海面積最大的公園,在園中可踩腳踏車,可划船,可步行,還有盆栽區域,四處林木蔥蔥。偌大的面積,與美國公園堪比擬。

阿姨果然教兒子陪著去過。回來後,小嘴噘起不覺得怎樣。

她的意思是,如果,阿姨能夠在上海認識情投意合,從國外來的人士。

但是,說實話,她走遍了四海,看見所有婚姻的表相之下,都埋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痛苦與無奈。這絕不是擁有金錢、地位、外貌,或是出國留洋者,就必定幸福。婚姻本就是最艱困的一種人際關係。

她倆的差別,最終只是一種對生命的認知程度。她看見樓外的世界,而阿姨卻因無知而幻覺,她還存有未見世面者的簡單狹隘,以為外在世界存有解決一切疑難的答案。

她給阿姨說起許多婚姻故事,那些阿姨接觸不到的世界與女人們的故事。她們也許比她受的教育高,閱歷多,機會多,住在國外,周遊世界,可是,她們在婚姻中遭遇的難題,更說明婚姻不是解決苦惱人生的方法。不論中外古今,上智下愚,貧窮富貴,不同的婚姻,有不同的問題。所有的人際關係,都需要付出畢生的努力。

她替阿姨想回頭,一個不長進的丈夫,但是,長得還算體面,夫婦倆還有個一表人才的兒子。丈夫錢賺得不多,可他也很本分,不亂花錢,會存錢。雖然煮飯用料很簡省,她瞧不上這種飯菜,可他很願意煮飯,她回家總有東西吃。他雖然不出息,可他從不打人。她逃家幾次,也不見他拈花惹草,依舊無盡期的等待下去。

這段歲月中,她絮絮叨叨,將自己一輩子看見聽見的婚姻故事,諄諄告誡。

最後,阿姨決定回老家去。而她,最終也離開了上海。

她留下一屋子的東西給阿姨。阿姨說,今後就是握著她寫下的地址,都會感到開心。

三年後,有一天,她意外聽到一個電話留言。這是一位年輕男人的聲音,語調甜美溫雅,措辭不卑不亢,用詞造句貼切,發音雖略有鄉音,依舊清晰準確。他竟然是阿姨的兒子,他已經出國,到達阿拉巴馬州讀書。

在這短短的幾年內,世界有更多更大的變化。金融海嘯,使歐美國家陷入經濟大衰退。中國的外匯,已是世界第一。她聽著這男孩的留言,想著,阿姨當年對國外世界的嚮往。如今,她的兒子出國了,可是國外真的好嗎?

她年輕時,一直以為生活應該是愈過愈好。每遭逢生命的變遷與挫折,精神憂鬱,八月的憂愁。回到加州的幾年,生活景況並沒有更好。股災,次貸風波,這些年來,她擁有的愈來愈少,而且經歷重病,公司破產,投資屋法拍……在人生最低迷的谷底,反而看見人類的愛與同情,認識人心的貪婪與愚昧。在最黑暗的時刻,觸摸到生命。在最黑暗的時候,認識了「光」,學會了感恩,知道一天擔一天的重擔,就夠了。

如果,她當初對生命有這種體悟,她會被生活驅迫得如彼悽惶嗎?她再將林徽因的《八月的憂愁》翻開,憂愁這兩個字,逐漸失去攫取她的力量。她看見的,不再是無奈,而是艱苦生命中的堅毅,艱辛中依舊體會大自然的美好,林徽因不能被苦難生命遮掩掉的光芒,生存困苦與生命美好的原質一味,生活與夢想怎樣的牽連。

原來,林徽因書寫的不只是憂愁。她當年沒有讀到的,是林徽因文字裡的堅強與愛。

(完)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