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就是暑去涼來,秋天開始的意思,約在陽曆八月七日前後。《二十四節氣》:「秋,就也,萬物成就也。」《逸周書》:「立秋之日秋風至。」以上古籍說明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立秋後天氣涼了,但還不很冷,氣候比較宜人;另一方面,立秋也是農作物快要成熟的時候,因此「立秋十日遍地黃」,進入秋天農作大致上都成熟了,是歡喜收割的時節,因此宋代大詩人陸游說:「四時俱可喜,最好祈秋時。」
另外,古人認為,立秋這天下雨是好事,是豐收的好兆頭。古時私塾一般也都選在立秋這天開學,一般私塾門首大書「秋爽來學」四字,指的就是天氣涼爽好上學。
處暑相當於陽曆八月二十三日前後,「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二十四節氣》:「處,止也,謂暑氣將於此時止也。」這些記載說明到了處暑,暑氣漸漸藏起來,天氣開始轉涼,三伏已接近尾聲或完結。
處暑前後,雖然已經入秋,但有時還是很熱,「秋老虎,毒如虎」指的就是立秋到處暑這段時間,暑熱難耐的情形。到了這個節氣,黍、稷、稻、粱大秋作物成熟了,各地都開鐮了,有些地方也開始打場、入倉。
處暑以後,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大部分地區雨季即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尤其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必須把握時間蓄水、以防止秋種期間出現乾旱而延誤冬作物的播種期,影響來年的收成。
白露相當於陽曆九月七日或八日,此時因夜間較涼,近地面水氣在草木等物體上凝結為白色露珠,《禮記》云:「斗指癸為白露,陰氣漸重,凌而為露,故名白露。」
露水是白露的一大特徵,露水的出現代表天氣轉涼,所謂「秋風白露夜,一夜冷一夜」,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民間習俗還認為白露時節下雨是個不好的徵兆,因此有農諺:「白露前是雨,白露後是鬼」、「白露天氣晴,穀米白如銀。」在這白露時節,到處呈現忙碌的景象,因為「白露白茫茫,穀子滿田黃」,得抓緊時間收割水稻和穀子。
白露時節,由於早晚溫差較大,所以一定要注意穿衣。在飲食上也得多多注意預防秋燥。因為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現口乾、唇乾、鼻乾、咽乾及大便乾結、皮膚乾裂等症狀。
在秋季立秋、處暑和白露三個節氣前後,可能會碰到七夕節及中秋節。
七夕這天,相傳是牛郎織女一年一次相會的時間,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古人在七夕這天有乞巧等習俗,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另唐代《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宮中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
而在福建、華南沿海及台灣地區,七夕則有拜七娘媽的習俗。傳說織女和其他六位姊妹會保佑人間未滿十六歲的小孩順利長大成人,所以這七仙女被稱「七娘媽」。每年七夕「七娘媽生」當天的黃昏,擺上胭脂、花、粉、紗線等祭品給「七娘媽」化妝使用,傳說可以變得像「七娘媽」一樣美麗、手巧。
中秋節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後來逐漸演變成賞月、團圓的風俗,是中國三大節慶之一,慶祝的活動當然是五花八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