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藹的笑容,柔和的語言,樸實的學者風範,是我對鄭石岩老師的第一印象。第一堂課,鄭老師栩栩如生地傳遞莊嚴的華藏世界,我專注在華嚴淨土中,看見了老師眼底晶瑩的淚花,這一切是如此的莊嚴、美麗。
第一次聽聞、閱讀《華嚴經》,它就深深吸引著我。師父上人曾說,三藏十二部有如暗夜裡的燈炬,如同苦海中的寶筏;在我的生命裡,《華嚴經》像一場及時雨,澆潤我多生以來的菩提種子,每一場每一會,如同菩薩在我面前示現發光,普利十方。
《華嚴經》,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其意在於大與廣,就空間而言,無量無邊的佛國,可以同時成就無量無邊的佛;我想,若娑婆世界每一個人,皆是一尊佛,就能如同「華藏世界」一樣,清淨無瑕穢。
《華嚴經》經義核心為〈十地〉、〈如來出現〉、〈入法界〉三品;「十地」有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燄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每一地都引起我的好奇,何謂「歡喜」?如何「離垢」?為何十地難思難行,聽者會聞而怯步?是因為凡夫如文中所說「隨識而行不隨智」嗎?
很喜歡《梵網經》中稱十地的名詞,歡喜地又稱平等地,須修持布施波羅蜜,因布施代表能捨,能夠不計較是否有利於己,所以不受束縛,故能「歡喜」!
鄭老師補充了許多資料,讓我們反觀自照,例如:急躁焦慮的人容易犯所知障,他說是急於揀現成的,很容易受外界刺激牽動,所以邪見、成見、動怒、對立都因之而起;已悟的人,能以「因緣法」觀一切緣起緣滅,亦能以聞思修深入明白世間一切,並以平等清淨心,面對所處的境。
希望自己更深入華嚴境界,視野更大更廣,能如鄭老師所說:「站得愈高,世界愈美;心胸愈大,世界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