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慧珠 圖/天下文化提供
台北市松江路上的九十三巷,結合了精緻的書本、誘人的咖啡及點心,以及多姿多采的人文活動,提供一個可以靜思、閱讀、談話、以及學習的場所。
早在印象派時期,沙龍、咖啡廳已是藝術家聚會、交流的主要場所。少年時,和好友相約,零用錢省著省著,非常不容易地走入明星咖啡屋,喝一杯維也納咖啡,發一會兒呆,翻一兩頁書,靜靜看著當時的文人、詩人、藝術家,指間夾著香煙,吞吐的雲霧摻著咖啡香充滿一室,置身其間的年輕的我們,頓覺與有榮焉的光采。
人文因為有特定的空間而凝聚,台北的人文一直以來雖單薄,卻有人持續、接力著,似乎不曾鬆手。一九四九年出現了「明星咖啡屋」,一九八一年開始有「紫藤廬」,這期間,還有不少的人文、藝術夢想家,奮力想經營出一個屬於藝術人文的空間,例如在台北市遼寧街四十五巷,就曾經有一群藝術家期待著讓這裡成為藝術巷弄,而此起彼落的經營起一家家小小的藝術沙龍。
十年前,二○○○年六月,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先生「圓夢」,在台北的松江路上,將一處舊房舍規畫成「93巷人文空間」。「人文空間」,英文是Cafe Encounter,意含在這個時空中,「千禧相逢」的緣分。邀請室內設計師姚仁祿以「智者在此垂釣」的巧思,創造一塊提供思考、閱讀的所在,現在每年舉辦超過一百場的人文活動。
七月十八日,姚仁祿先生、齊邦媛教授、前台大校長孫震、中央研究院院士于宗先、前行政院新聞局長邵玉銘、前《聯合報》總編輯張作錦、文學家林文月等等,歡聚一堂,暢談這文藝沙龍的十年點滴,不是很大的「人文空間」因為一時豐滿的人文氛圍,而顯得十分「遼闊」。
姚仁祿說,一直夢想設計一個有書、有咖啡香味的地方,原來打算四十歲時退休,去創建這樣一個空間,結果一晃眼二十年過去,書店沒開成、咖啡店也沒蹤影。現在六十歲了,看到「人文空間」成長,十年前設計這裡的感覺猶如昨日。他認為,一個室內設計隨著時間過去,最重要在於能否成為一個face(臉),讓人記得起這棟建築空間的樣貌;十年來,「人文空間」似乎讓不少曾造訪的訪客留下深刻印象。
八十六歲的齊邦媛教授,談笑風生地說,自己是一個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人,客氣話說多了,到最後會不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齊邦媛教授在先生病倒後才開始寫《巨流河》,這本書不是為他自己寫,是為古老而有骨氣的中國人而寫。每天寫著,一邊擔心自己明天就會死亡,所以時時叮嚀簡媜「我下面要寫……」萬一死了起碼有人續筆;結果還沒死,書就出來了,讓她感覺八十多歲還是可以做很多事的。很多人糊塗是假裝的,因為總認為自己老了,理所當然要糊塗。她鼓勵地說,在座六十歲的,起碼還可以做二、三十年的事,所以要活著有價值。心靈不空虛是很幸福的人,年輕人要活得有意義、有價值,到老年做個心靈不空虛、有福氣的人,這樣文化才能代代相傳。
資深新聞人張作錦說,「人文空間」經常舉辦各類型的活動,聚集許多學者、文人或各界的菁英,經常參與,不但增長見聞、開拓眼界,甚至進行腦力激盪,許多有價值的思想觀念與創作,都是這樣產生的。
外交部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主委的邵玉銘,稱齊邦媛教授是林語堂之後最有幽默感的人,回想起上個世紀以來,在台灣的人文雜誌,二○年代有《新月》、三○年有《獨立評論》、四○年代有《觀察》、五○年代有《自由中國》半月刊、六○年代則有《文星》、七○年代《大學》、《夏潮》雜誌,但是,八○年代之後就少見了,遠見‧天下文化若能出版如類似當年美國《紐約客》、《大西洋月刊》、《紐約書評》那樣的雜誌,就取名《人文空間》,一定很精采。高希均笑答,如果大家一起來,一股一百萬,一人最多只能認一股,也可多人共認一股,一定很快就可出刊了。
感恩茶會,在卑南吟唱者陸光朝天籟般的歌聲裡,在小提琴家李商宇等演奏的《韋瓦第四季樂章》旋律中,漸漸接近尾聲;但是,那一張張無法收拾的笑顏,青春的、年長的、年老的,在揉合著咖啡香的暖暖燈光下交疊著,我們看見濃濃的、人文的「夢想,持續上演」。
人文的種子 在93巷萌芽
靜思 閱讀 談話 品飲 學習 跨出人文的腳步
‧書櫃比酒櫃更醉人。
‧一牆書比一壁精品更引人入勝。
‧生活的情趣是一本書、一杯咖啡、一些屬於自己的時間。
‧生活的豐富來自閱讀、學習、參與、分享。
一九七二年,高希均在哥本哈根教書,小而美的丹麥,穿過大街或走進小巷,總有埋伏的、外表不出色的、不期而遇的小咖啡店、小甜食店、小書店、小畫廊、小花店及小酒店。那些小店,都有它迷人的內在美,擁有使人樂於再回來的親切氣氛,常令他驚喜。
如果哥本哈根能,台北能嗎?「一個都市可以沒有迷人的夜總會,但不能沒有精緻的書店。」、「擁有小書店多的城市,遠比擁有大銀行多的城市更富有。」因為夢想的持續,二十八年前蘊藏於內心的一個嚮往,於是在台北的一條小巷中出現。
看來簡單的設計中,蘊藏了設計者最多的巧思。高希均說:「松江路上的九十三巷,提供了一個可能。……即使在諸多限制下,展現了和諧與高雅的空間、以及無法抗拒的人文氣質。」朱銘先生的作品展,漢寶德、白先勇、余光中、余秋雨、高行健、齊邦媛、蔣勳等藝文人士來此演講或說書,乃至舉世知名的新聞人佛里曼、建築大師伊東豐雄等,都曾到此分享他們的人生智慧。就在一個月前,二十位中國當代重要的詩人蕭開愚、啞石等,也來這兒吟詩交流。
幾年來,這條小巷及附近的轉角處,已經擁有了幾家有品味的小咖啡店、小餐廳、小畫廊。且看它們的名字:「書香天下」、「寂寞聖賢」、「賴著不走」、「紐約Bagels」就引人流連忘返;而為了擴大這條文化小巷的豐富性,各家店更結合了精緻的書本、誘人的咖啡及點心,以及多姿多采的人文活動,提供一個可以靜思、閱讀、談話、以及學習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