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大陸有數萬個非政府組織(NGO),基本可分為有政府背景的NGO與草根的NGO兩大類,其中草根NGO常受打壓,但在各領域實可補政府工作不足,具有存在價值。
有政府背景的NGO,規模都很龐大,例如扶貧基金會、宋慶齡基金會等。扶貧基金會與國務院扶貧辦公室有密切關係,現任會長段應碧曾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辦公室主任;宋慶齡基金會從事多元文化工作,主席胡啟立曾任中共政治局常委。這類NGO因具有雄厚背景,可發揮較大功能。
至於草根NGO,官方對於服務、教育、環保等類型的,接受度較大,像是協助殘障人士生活、種草種樹生態保育、支援貧困地區教育的NGO,推展工作問題不大。
可是維護權利的NGO,例如法律援助的公盟和北大婦女法律中心,關注愛滋病患者權益的愛知行中心,就備受壓制。前兩者已被迫關閉,後者負責人萬延海流亡美國。
對於這些草根NGO,暫不論官方同不同意他們的意見,至少他們反映某些群體的聲音及一些現實狀況,如果心聲能夠上達,對於改善或落實相關工作,或可發揮功能。
例如益仁平中心,多年致力反對職場歧視B型肝炎帶原者,如今訴求已被納為政策,不但化解矛盾,還能映襯中國政府對人權的改善。
社會觀察者認為,現代社會分工日益細密,觀念行為愈趨多元,已沒有任何一個政府能全部處理所有複雜的事務和問題,以往大政府的想法和體制早已無法適用,勢必要允許NGO應運而生,甚至借助NGO來補政府之不足。NGO愈能發揮功能,或許社會問題愈能解決,社會氣氛愈能和諧,民心愈能減少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