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當大陸許多城市面臨「小雨成溪、大雨成河」困局時,江西省贛州城卻未發生過明顯積水現象,這得益九百多年前北宋修建的「福壽溝」,至今仍在為近七十萬贛州市民服務。
贛州市地處贛南,依水而生、三面環水,章江、貢水在此會合,形成長江水系第二大支流贛江。
依據記載,當地降雨天數多、強度大,年均降雨量約一千一百毫米,自唐末建城以來就常為內澇所困。宋代前,贛州城因多次水災而搬遷,到了宋代,氣候更加異常,每五年就有一次大的水患。
贛州市文物局局長韓振飛說,為解決當時水患,北宋熙寧年間,劉彝主持修建排水系統「福壽溝」,依照街道布局、地形特點,建成福溝和壽溝兩個排水幹道系統,全長十二點六公里。
福壽溝連通整個城市的水塘,暴雨來時可調節流量,減少下水道溢流,而幹道系統則利用城市地形的高低差,把自然降水和生活廢水排入江中,形成消漲自然閉合的系統。江水漲時自然關閉,江水落時自然開啟。
韓振飛表示,福壽溝斷面寬約九十公分,高一百八十公分,溝頂用磚石壘蓋,縱橫遍布城市各個角落,設計科學合理,以現在的自然降水和汙水處理量,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都可以應付,不會發生內澇。
劉彝因善治水,造了福壽溝後被召回京師任「都水丞」,官位相當現在的水利部副部長。
文物專家稱,福壽溝是世界建城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蹟,且啟發現代城市建設設計者,「在城市建設中,不能只單純考慮經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