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門禪法的深、淺不同,已介紹根本四禪、十六特勝的禪法特色,今繼續說明其它禪門:
3.通明禪:善修此禪,必發六種神通、三明,故名通明。修禪時,觀息、色、心三事皆無分別,本來空寂,其證相,含:欲界定、未到地定、四禪四定、種種支林功德。
根本四禪、十六特勝、通明禪,這三項是根本實觀,對治煩惱惑力弱。
4.九想觀:透過九種不淨的假想觀,以斷絕愛欲,破除對世間假相的執迷。調伏煩惱,比前面三種,更勝一籌。但此觀從厭患外境開始,未對治其心,故斷惑不如「八背捨」。
5.八背捨:背棄三界之五欲,捨卻諸有之執著心,所以稱為「背捨」。修此觀能開發無漏智慧,斷三界見思煩惱盡,證得阿羅漢果,至此,八背捨即轉名為八解脫。八背捨,雖然破除內、外貪欲,但能總相觀諸不淨,而未通達別觀的「大不淨」,故於各因緣中,不能獲得完全自在,故不如「大不淨」觀。
6.大不淨觀:即八勝處。修八背捨後,觀心已經成熟,這時可以運轉自如,不論淨與不淨,均能隨意破除,從而轉修八勝處了。八勝處,含有二種意義:一者不論淨與不淨,或五欲之染法,證得此觀時,則可隨意能破。二者能善調觀心,故能破除依報(外在環境)、正報(色身)的貪執;雖能總相、別相對治貪欲,但未修大福德,故次修「慈心觀」。
7.慈心觀:對自己的親朋眷屬、有緣的人、一切人等修慈心觀,雖然對內可對治深重的貪執,對外廣修福德,但不入因緣法,只是世間正見而已,故應再修「因緣觀」。
8.因緣觀:修持十二因緣觀,了解三世的輪轉,一切皆無法自主、無我的,若能了知十二因緣間的因果關係,即成就世間正見;雖然獲得世間正見,破除人我執及斷常見;但福德力微弱,若能修福,使福德力廣大,即可成就果德。雖比前面的禪法殊勝,但未有力用可以轉變自在,故須再修「神通」。
9.神通: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等,有神通能作用自在無礙。
10.念佛觀:惡業障多者,一心觀佛之相好而對治。
以上為十門禪法生起之次第。(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