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狹頌〉全稱為〈漢武都太守漢陽河陽李翕西狹頌〉,篆額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

東漢靈帝建寧四年(西元一七一年)六月刻於甘肅成縣天井山摩崖,距今將近二千年,為東漢隸書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碑文記述東漢武都太守李翕的出身、家世、德行,屢任地方行政長官之卓越政績,例如他不避險阻修築西狹棧道的過程,百姓對其廣行德政、施惠於民功績的頌揚。
〈西狹頌〉、〈石門頌〉與〈甫閣頌〉同列為漢代書法「三頌」,為漢代摩崖石刻的傑出作品。此碑結體在篆隸之間,古拙樸厚,筆力遒勁。碑文末刻有書寫者「仇靖」二字,係當時成縣人仇靖所撰刻,此舉開創書家落款之先例。
仇靖字漢德,是地位很低的官府小吏,即便是這樣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吏,卻有如此「疏宕」的筆意,是「漢代山林書風的代表」,書林尤可寶重。
此刻石風貌與眾不同,宋代曾鞏首次著錄於《南豐集》,而後引發歷代書法家的關注及評讚,清末隸書大家楊峴貼切的說「古而肆,虛而和。」
「古」係因此碑字體帶有圓筆之篆意,但不全然屈就於隸書的橫向取勢,而是縱向延伸。「肆」是因為此碑運筆結構是恣肆、放膽的,難以用尋常隸書的規矩來束縛它。「虛」是指此碑結字極為寬博自在,「和」是強調此碑字態極其舒緩從容,呈現出雍容大度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