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賦〉是江淹對當時動亂環境所造成的社會苦難,從特定角度的一個形象反映,與以往的抒情小賦不同,不是集中地刻畫某種情境,而是創造性地運用辭賦的鋪陳手法,使作者圍繞其所要表達的感情主線。
其對種種情狀的描繪既簡潔又細膩、既獨特又和諧,通過環境的描繪和氣氛的渲染來突出人物的內心感受的描寫尤為成功,因而各種別情之態無不感慨淋漓,做到狀難寫而又有身臨其境之感,作品中經過精心錘鍊、修飾的語言極富於抒情色彩,卻又顯得極其自然雋秀。
從文眼之特色觀之,「別」字即為線索文眼,「黯然銷魂」為主題文眼。從結構之特色分析,「別雖一緒,事乃萬族」總啟,由「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有別必怨,有怨必盈」總收,中間舖敘各種離別情形,章法可謂嚴謹。全文可分為首、中、尾部,先總說離別,後分敘之,最後加以總結歸納,為總分式結構。此三部以中部「分敘各種離別」最能彰顯〈別賦〉之主要藝術特色,末了以「別方不定,別理千名」總收全文。
從修辭格運用之特色觀之,本篇修辭格運用最多者有四:對偶、摹繪(即摹狀)、誇飾、譬喻,其次為排比、互文、擬人,且多綜合運用,對偶多用於鋪陳,情節因以推展,摹狀、擬人、誇飾用於體物,形象因以生動。劉勰於〈詮賦第八〉曰:「寫物圖貌,蔚似雕畫。」藉此更體現黯然銷魂。
江淹把自己的全部感情都傾注到各種離情別緒之中,每字每句都浸透著作者的真情實感,又如「知離夢之躑躅,意別魂之飛揚」,如此誠摯真切的情感,使人為之迴腸蕩氣,扼腕長歎。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深乎義。」〈別賦〉之所以能成為千古名篇,此為一個重要因素。
閱讀〈別賦〉,其感覺就如謝榛於《四溟詩話》中曰:「誦之行雲流水,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明霞散綺,講之獨繭抽絲。」它如同一首意味雋永的散文詩,聲、韻、情、文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