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為了避免發生病患上了手術檯,才知道自費價格的問題,健保局最近要求醫院,把收取的自費項目及價格上網,以及列印成冊,放在診間給民眾參考。有醫院擔心價格一公開,消費者會「比價」,影響經營。
上醫院明明刷了健保卡,卻小從棉花棒、耳溫槍耳套,大到醫療器材,有不少要掏腰包的自費項目,據傳有監察委員盯上這項民怨,因此,健保局最近行文要求各大小醫院,必須把自費的各項明細,在七月十五日前上傳給健保局。
健保局醫管組長蔡淑鈴表示,包括健保不給付的掛號費、膳食費、病房費差額、證明書開立費、美容外科等項目,價格都要一一揭露,除了上網公開,還要求醫療院所將這些明細全部列印成冊,放在醫院內給民眾參閱。
不過這項要求卻引起醫院反彈,覺得健保局「管太多」,有醫院認為自費價格是「商業機密」,也有大醫院反映,印出來的資料跟電話簿一樣厚厚一疊,不見得便民,醫師公會全聯會還主動發聲明,批評健保局於法無據。
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祕書長吳明彥批評,健保局管到自費項目根本「撈過界」。醫院協會理事長吳德朗也說,大小醫院對醫療器材的議價能力有差別,一旦公布自費價格,不少醫院擔心民眾比價效應下,影響到醫院經營。
雖然不少醫院還在抗拒,但蔡淑鈴說,這些是醫院現成的資料,不必多花成本蒐集,希望醫院盡到告知義務,不要讓患者上了手術檯,才急急忙忙簽同意書、告知患者價格,讓患者事先可以先蒐集資訊、事後醫院並開立詳細的收據名目,這也是社會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