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推甄完不久,大舅子打電話來,請我幫忙查詢一位朋友孩子的推甄結果。我透過管道幾經查詢,發現那是所不怎麼出名的大學的不怎麼出名的系,而且還是備取第六。我當下的反應是,那種學校、那種系怎麼會有人去呢?備取六,應該沒問題吧!幾經等待,終於放榜。
「落榜」!
我和大舅子通報聯繫,電話中,深刻感受到電話一端的家長,對孩子落榜的傷心與失落,也不由自主的重新記起這期間,無數次的電話交談中,家長對孩子的關心與期許。在他們心目中,孩子這次如果可以上這所大學,是多麼光宗耀祖的事,是多麼令他們開心的事,更重要的是,對孩子而言,這是多麼重要的事啊!
雖然對我而言,推甄的不過是個普通大學的冷門科系,而且又是別人家的事,可是,就是那個談話的情境,好像把我拉到心靈的另一個角落,重新思考。
我很好命,爸媽給我不錯的智商,儘管不算用功,在那個錄取率低的大學聯招時代,仍考上了國立大學,且大學畢業後,我的父母還資助我到英國攻讀博士,一去就是四年,還娶妻生子回來。我的求學過程一路順遂,也很好運,回國後便輕鬆的在大學任教,而且一晃就是十八年。
這麼長久的日子裡,我一直認為,大學是屬於菁英階級的;很多不入流的大學,是都該關門的
;我一直想,那些超過一半以上的所謂大學生,是根本不夠格上大學的……
但是,這次讓我感受到的卻是,大學,是很多家長、很多孩子們,一生夢想與理想寄託與實踐的地方。在大學教育中,孩子們可以有機會學習、有環境充實、有層次提升。或許有那麼一天,孩子豁然開朗一飛沖天;或許有一天,孩子刻苦向上脫胎換骨;或許有一天,孩子博覽群書學問淵博,造福更多的孩子,這不是很好嗎?
營造學習環境,是大學所應扮演的一個重要角色。菁英式的大學當然是應該存在的,但是一個能提升全民素養的大學,好像更有特別的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