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大海】放生池

杜荷 |2010.06.04
939觀看次
字級

五戒第一條是「不殺生」,對大乘佛教而言,戒殺只是消極的止惡,若要行菩薩道,還要積極放生。因此,佛寺裡常設有放生池,讓禮佛信眾,見到池水便升起悲憫之心。

大乘經典如《梵網經菩薩戒》,從輪迴觀念說放生:「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

受此影響,中國從北齊蕭梁開始提倡斷肉食、不殺生,尤其梁武帝曾下詔禁止屠殺生靈以祭宗廟、規定僧人吃素等,此後放生風氣漸盛,吃素也成僧侶的必修功課。

許多的放生感應故事,更加速此一風潮,北齊的慧文大師(天台宗初祖),有一回經海路到健康,途中遇到暴風雨,船破沉海,即時來了一隻神龜相救,才得以脫險。離開之際,神龜說:「大師您不認識我了嗎?我就是你放生池裡的老龜呀!」慧文這才恍然大悟,事後將此經歷說給陳宣帝聽,宣帝感動下旨建報恩寺,並立石碑由龜背負,意寓神龜報恩。

正式開築放生池,一直要到隋朝天台智者大師(天台宗三祖),他曾發起信徒樂捐,購買浙江臨海一帶窪地六十餘處,約四百多里,開鑿放生池。至唐肅宗時,下詔天下州縣各立放生池,宋朝杭州知州王欽若曾奏請朝廷,「以西湖為放生池,為人主(即皇上)祈福」,從此西湖又名「放生池」。

《大智度論》也說:「諸功德中,放生第一。」放生深具意義,但現代人往往以為買來放就對了,因而經常發生選錯地點放生的,如淡水的魚、蝦,放到海裡,環境不適死了;甚至有人特去捕獵提供放生用,那麼這非但不是「放生」,簡直是「放死」了。真正愛護動物,應多去了解相關知識,保育大自然,積極護生,才是根本之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