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所稅率降至百分之十七的修正案,立法院還是三讀通過,並回溯今年元旦起生效,財政官員告訴民眾,只會造成三百多億元的稅收損失,卻可增加投資意願,進而創造就業機會。
營所稅率調降,加上之前大降土增稅、遺贈稅率,及其他減稅措施,到底會使國庫稅損多少,恐怕只有財政官員知道,一般民眾則是一頭霧水。
至於調降營所稅,就可「增加投資意願,進而創造就業機會」,更是抽象而模糊的概念,對失業的中高齡族群而言,能否有多些就業機會,恐怕連想也不敢想。
我同意降稅確實能提供企業來台投資的動機,但是否真的能有期待的效應,尚須很多因素配合,絕不是一廂情願,在辦公室就可算出增加多少工作機會。
觀察現今政府的施政思維,似乎只要遇到國內外經濟局勢動盪,就會減稅,要不就是大撒銀彈,刻意創造一大堆並不需要的短期工作機會,以降低失業率,對如何穩定經濟、強化投資,甚至政府瘦身,卻始終沒有具體、有效的作為。
經濟學講究機會成本,減稅的成果還未定之天,但稅損卻已可估算,勢必排擠政府的公共建設支出,至少可能使政府更大幅度舉債,使一般民眾每分錢收入都得報稅,政府卻對企業財團大慷其慨,諷刺的是,許多大企業還是爭相到海外設廠,看來下一代還沒等到新增的就業機會,就已被天文數字的國債壓垮。
范仲禮(基隆市/金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