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長楊志良又「語出驚人」,日前在回覆立委質詢時表示,癌末病人插管、電擊是「浪費生命,也浪費醫療資源,安寧療護法真的推廣不夠」,引發軒然大波,有立委批他是「冷血」、片面解讀,這樣的指控太沉重。

就醫療專業角度而言,楊署長說出了實情,點出了生命存在的意涵。可惜,楊署長真話「直」說,在重人情又忌諱碰觸死亡的台灣社會,聽來就會覺得「刺耳」,進而排斥安寧療護了。
據統計,台灣每年有四萬人死於癌症,癌末臨終的照護工作,是必須嚴肅看待的課題。每年將近千分之二的機率,你我都可能碰到,無關忌諱、不用避談,人生最後一程,你想怎麼過,趁著還有能力預做「安排」,務必要「說清楚講明白」,讓後代有所遵循,減少遺憾。
當生命一點一滴的消失,病人肉體的折磨,家屬心裡的煎熬,最是難以承受。對癌末病患而言,如果還有明天,最卑微的願望莫不祈求今日能「好過」一點,這會不會是奢求?就看醫病之間如何配合了。
不諱言,癌末病患安寧療法之所以推廣不夠,癥結在於風俗民情。就一般認知,被送入安寧病房形同「等死」,若患者忌諱不肯,家屬也只能尊重,只是,往後兵荒馬亂的急救戲碼,一再上演,就如楊署長所說的「浪費生命,也浪費醫療資源」了。
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如何完美畫下句點,需要智慧。
癌末病患被醫師宣告已無治癒希望時,住進安寧病房接受緩解痛苦的照護,毋寧是比較好的選擇,台灣人忌諱談死,根深柢固的觀念,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來改變。
當然,最該顧慮的是病人的感受,必須讓他知道,這絕不是放棄,是在維持生命最終的一點品質與尊嚴。插管、電擊如果還有治療機會,就有意義,但如果只是為了換取那幾天甚至幾小時的「一口氣」,而去承受那椎心的痛苦,坦白說太殘忍,並不值得。
曾聽一位醫師提到,一般人把手指稍稍伸入喉嚨,就會作惡欲吐,想想看,病患被一根管子插進去,會有多痛苦,病患會如何想?家屬何苦因「不捨」而讓他承受「非志願」的折騰呢?
台灣健保資源一年有多少是用在癌末病患的急救上?相較於其他健保弊端黑洞,說「浪費」或許真的太沉重,何妨從關懷生命的角度去研擬方向,加強宣導,才能獲得民眾認同,安寧療護自然水到渠成。
魏杏林(雲縣北港/醫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