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基隆五堵,有一個千戶新社區正在大興土木,朋友拉著我要去看工地,說是最適合爸媽養老,那兒有公園,醫院與超市三寶,吻合老人家慢悠悠的生活型態。
他這一說,倒提醒我注意到老人家真的很愛跑醫院,定期抽血拿藥之外,身體一發出警訊就趕快去看病。回了家,打開藥包,倒出幾百顆藥丸,嘩啦的滾在桌面上,觸目驚心。我一個同學的九十歲媽媽,一天要吃上五十五顆藥,她看來很有精神,顯然沒受到化學作用摧殘,吃藥要用溫開水,這媽媽卻見什麼就喝什麼,常跟牛奶一起灌入喉嚨。
家中老人家對候診也愈來愈獨立,我們姊妹以前還會定期陪著去掛號,初初有恙的中年媽媽總覺得兒女到這時候最該回報,所以一定打電話喚大呼小,倒像是另一種家庭聚會,後來跑醫院次數一多,成了家常便飯,竟不知不覺就單槍匹馬獨個兒上陣,外勞代勞以前,媽媽一早就提皮包出門,上醫院從此成為另一種朝九晚五,回家時順便繞到菜市場買菜,那規律竟也帶來臉色的醒目紅潤。
只是,難免要擔心,老人家是不是愈來愈衰弱?是不是有些狀況隱瞞我們,和醫生之間有小祕密。一位護士朋友卻叫我別著急,不少老人在六十五歲左右是勤跑族,等到接近七十五歲,就可以和許多病痛和諧相處。真的耶,我的婆婆和媽媽最近都比較少唉嘆了,仔細算來,媽媽快兩年沒掛過號,照顧她的外勞說,連打個小噴嚏都沒有,一天可以吃三大碗飯。
找一天去五堵看社區是有必要的,我們覺得交通不方便,老人是時間的富翁,才喜歡住在有青山綠水圍繞的市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