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友人力短缺的問題,不只讓雜草拔不完及影響校務運作,原本綠意盎然的生態池也因為無人管理,而變成乏人問津的蚊子池。
多年前,教育部為了讓學校可以打造永續校園環境,讓學童了解大自然的生態循環原理,曾在多所學校發起「永續校園計畫」,在教育部提供經費與推動下,當時有許多學校在校園裡興建具有教育意涵的美麗生態池,希望將生態池教學納入教學內容中,讓老師可以就近帶著學生,體會「魚兒魚兒水中游」的樂趣與水草的盎然生機,讓學生以大自然為師,從過程中培養保護生態環境的正確思維。
教育部出發點雖好,但近年發現,部分學校的生態池,因工友人數減少,導致維護不易,在缺乏管理與保養的情況下,讓生態池不再像過去那樣綠水常流,反而淪為無人管理的荒廢池,讓家長忍不住批評教育部推動自然生態教育的虎頭蛇尾。
雲林縣大興國小校長蔡幸伸表示,生態池也是隸屬於校園環境的一部分,必須要仰賴人力進行維護才能保持生態池的正常循環與運作。但他也坦言,在學校人力縮減的窘況下,部分學校的生態池已漸漸失去生態教育功能,相當可惜,他甚至還聽過,有學校為了避免生態池成為滋生蚊蟲的大水池,乾脆用水泥填平,讓當初花經費興建的生態池形同虛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