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創新條例》立法過程中,朝野為營利事業所得稅率競飆減稅戲碼,才告一段落,工商團體馬上建議綜所稅最高稅率,應由現行百分之四十降為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之間,以拉近與營所稅率的差距。令人擔心的是,此舉將使稅收加速失血,政府必將擴大舉債或加稅以求彌補,結果將加重薪資所得者的負擔,更債留子孫。五月報稅季又來了,政府頻頻為富人與大企業減稅,薪資階級的稅負卻一毛都跑不掉,心中充滿不平與憤怒。
工總日前召開理事會,基於新加坡的營所稅率為百分之十七,綜所稅率百分之二十,建議政府應像新加坡一樣,把綜所稅率降為百分之二十。會議最後建議綜所稅最高稅率由現行百分之四十,調降為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之間,並列入「二○一○工總白皮書」。這項減稅建議案主要受惠者無庸置疑是富人,但所造成的稅收減損則大到難以估計。在財政困窘的情況下,我們不禁質疑,政府怎能還有減稅空間,決策者還要執迷於減稅這副萬靈丹?
馬政府上任以來多項租稅政策,明顯向富人、大企業的利益傾斜,從調降遺贈稅到營所稅率,手筆之大,前所未見。財政部宣稱在產創條例中取消營所稅產業別、地區別的租稅優惠;但在綜所稅方面,軍教人員因身分別而享有的免稅優惠,迄今未能取消。執政黨雖然在立法院擁有多數席位,也沒決心改變這項由來已久的不公平稅制,我們不禁質疑,執政黨是否早已拋棄租稅公平的理念?
政府期盼減稅能帶動經濟成長,但擺在眼前的卻是財政困窘,由於稅收大減,支出大增,舉債空間又達到上限,問題非常嚴重。媒體報導,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上路,中央政府明年起將失血六百八十億元,還要負擔地方的勞健保費三百多億元,兩者共計增加歲出九百八十二億元。更由於不斷減稅,主管單位預估明年稅收至少短收一千兩百億元,因此要求各部會縮減經常門百分之五的預算,幅度之大,歷年罕見。
在減稅效應下,台灣偏低的租稅負擔率去年進一步降至百分之十二點二,低於新加坡的百分之十三點七。企業界一直建議政府降稅,但先比一比兩國的租稅負擔率,事實上台灣早已低於新加坡。為何一般薪資所得者沒有感受到自己的稅負減輕了,原因是政府大幅減的是富人與企業界的稅負;而富人與大企業又有許多避稅的管道,相較之下,一般民眾稅負必更為沉重。
納稅是國民應盡的義務,政府要求人民誠實繳稅,但前提是必須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的稅制。在資本主義社會,工商團體在商言商,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無可厚非,但薪資所得者沒有能力像企業界一樣組織龐大遊說團體,向政府遊說施壓。
執政者自當必須以宏觀的角度,兼顧國家財政平衡與租稅公平。如果租稅政策不斷向富人與大企業的利益傾斜,則人民的不平與憤怒必會隨著升高,執政者絕對不能輕忽這項民怨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