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道三號七堵段走山發生已進入第六天。這場舉世罕見的災難,造成四人死亡,至今原因仍不明,但種種跡象顯示,主管單位因循舊制,官員思慮欠周,可能就是成災關鍵。
馬英九總統指示交通部協助家屬申請國家賠償,這項舉動固然是要讓罹難者家屬感受到政府的誠意;但也意味著,因公職人員行政疏失而使民眾遭受生命財產損失的情事,的確存在於這場走山災難中。
國三走山發生在大晴天,沒有地震、沒有大雨,卻讓半座山大崩塌。馬英九總統說,看到這種情形,他「心裡毛毛的」。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也說,這種情形「國際罕見,找不到類似案例」。環保署長沈世宏更直言,當初環境影響評估「沒有很好的考量」。從總統到相關首長的談話,都指出成災原因絕不只是天災而已。
目前跡象顯示,交通部所屬體系要負最大責任。首先,負責施工的國道工程局只知開路,不管國土整體規畫是釀災原因之一。發生走山的師公格山附近,被中山高、北二高(即國道三號出事段)、萬瑞快速道路三切為三段,這樣大規模的公共工程長年施工,連續對順向坡「切山腳」,對當地的地質結構及穩定性自然有連帶的影響。交通單位設計擋土牆時,卻缺乏整體周延考慮,以致整片岩錨牆再也撐不住,以千釣之力向下衝塌,連賓士車的速度都逃不過。
再者,國工局蓋完路,後續養護工作由高速公路局接手,但顯然相關資料交接存在盲點。國工局承認,擋土牆上方的山頭是私有地,政府「無法可管」,相關水土保持要靠地主負責。這種說法極為荒謬。政府開路、徵收土地,已經影響民眾權益,還要民眾負責事後長年的水土保持工作;而民眾無專業與能力負責原本應由交通開發部門負責的工作。
國工局和高公局同屬交通部體系,如果施工與養護一定要分工各有職司,資料交接一定要確實,並且密切交換訊息。但更可怕的事實是,包括所有高速公路在內,竟然都沒有科學性的邊坡偵測器;所謂「養護」,全靠巡邏人員拿著榔頭爬上山坡敲敲看!
各種先進邊坡偵測儀器早就發展成熟,國外也早已普遍採用;國內千里國道已經開路四十年以上,竟然還在用這麼老舊的養護方式,不知引進更新。難怪專家會說,此次災難國際罕見,但四條人命枉死是事實。官員因循舊制的心態與做法,一定要負起應有的責任!
事發後中央及各地政府終於警覺到順向坡開發的危險,紛紛發表相關數據,民眾也才發現,原來全國有幾百個住宅區建在同樣危險的「岩體滑動區」。我們不禁要問,這些資料不是一夕能取得,政府單位拿在手裡,長年不宣導利用、也沒有進行必要的偵測,這更是一種失職。
山崩了、車埋了、人死了,廣大用路人也付出難以計量的代價,其中的人為因素一定要徹查,除了以慰亡者,更是保護生者的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