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據統計,國人一年吃六百七十億元保健食品,可蓋一棟一一大樓,《康健》雜誌訪問一千兩百八十九人,九成五吃過保健食品,逾一成民眾最高一次花費逾萬元,不乏年輕人。部分民眾搞不清保健食品和健康食品,衛生署將修法,若食品宣稱療效,罰款將提高三倍。
根據《康健》雜誌調查發現,除了直銷通路、連鎖藥妝店是最常購買的管道外,近年來異軍突起的電視購物頻道,還有廣告置入的「類談話性節目」,是電視購物推銷保健食品的忠實顧客。
調查也發現,五成三民眾擔心買到黑心或山寨版的保健食品,購買時參考親友口碑推薦,勝過向醫療專業諮詢;會認真查看保健食品是否有衛生署字號、保存期限、看產地、有無實驗證實的比例各一成左右。
調查同時發現,因為鈣離子與四環黴素抗生素,形成不溶性的鹽類,降低吸收,七成五民眾不知道牛奶的鈣離子會減少抗生素藥效;另外,超過八成民眾不知,人參會增加阿斯匹靈的出血風險。逾六成民眾不知保健食品開封後,要丟棄棉花和乾燥劑,也不知道開封後三到六個月容易變質或潮解,不應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