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我國人口的粗出生率繼續下探,去年又降為千分之九點一,創下歷年新低紀錄;老年人口數則激增,已達二百二十萬人,占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九點八,預估二○二六年,老年人口比率將飆高到百分之二十,屆時全台灣每五個人,就有一個老人。此外,婦女生育年齡也愈來愈晚,去年平均生育年齡為二十八點八歲,比前年延後零點三年。若以去年生育率零點九人推估,我國的人口零成長將提前到民國一百零五年發生。
內政部認為,台灣人口將出現低生育與快速老化兩大「人口危機」,所根據的「理由」是:人口一旦零成長,就會開始呈負成長,對經濟發展產生一定衝擊。
因此,行政院近日將討論「人口政策綱領」,一旦政策確定維持人口成長,相關部會就會提出補助生育、托育等配合的獎助措施,並將其列入經濟永續經營發展會議重要議題。
其實,過去有關人口問題的討論,都已經預知少子化和高齡化的現象,但此二種現象,是否代表會對經濟或社會造成問題,或者能否稱為「危機」則有待商榷。
台灣走向少子化和高齡化,其實本來就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教育程度提高的結果,也是民眾所做的最適選擇,至少就人口的「數量」而言,沒有「太少」的問題。更何況,主管人口政策的內政部也承認,現代女性生育意願很低落,八成八的家庭只願意生育一到二胎,主因是養育小孩的成本太高,從小孩出生到研究所畢業,需要花費四百五十萬元到六百四十萬元不等,政府又憑什麼要求民眾多生小孩?難道政府會設法解決養育的成本問題嗎?
更何況,人口零成長或負成長,會造成什麼「經濟」或「國家安全」問題,主管機關自己也不知所云。有種說法認為,人口負成長,會拖累經濟發展,這是不懂經濟學而產生的謬誤。人口數量的減少,搭配更多的資本和土地,只會提高勞動生產力,也可以提高勞務所得,這是正面的影響;至於房屋供給過剩或是學校教室閒置或是兵力不足等說法,更是倒果為因,難道我們人「要役於物」,靠生小孩來增加對各種商品的需求嗎?難道生小孩是為了打仗需要嗎?
再說,台灣的人口密度仍高為世界第二,人口政策的方向絕對不是從「數量」上增加著手,而是朝「品質」的方面改進。但是根據衛生署九一年的調查,二十到四十四歲女性的平均墮胎率逾百分之十九,相當於每五名懷孕女性,就有一人選擇墮胎,加上民眾普遍還是有「重男輕女」的概念,政府如果動用租稅補貼或是其他獎勵工具,則反而可能間接鼓勵用墮胎方式造成男女結構更加失衡。
因此,我們再次呼籲政府不要錯把人口成長率下降的現象誇大成為危機,更不要在人口數量上大做文章,從而提出大謬不然的政策。反過來說,少一點貪腐,多拼一點經濟,多做人力資本的投資,多教育民眾做好生涯規劃,提升人口素質,給人民一個「安身立命」的好環境,才是政府的當前急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