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在油價飆高與環境保育意識抬頭下,符合環保效益的電動車應運而生,不少環保人士都希望能讓電動車普及化,替暖化的地球降降溫。而不只電動汽車,近來也有民間業者陸續推出電動機車,讓電動車可以更貼近普羅大眾的使用需求。
然而,儘管電動車出發立意良好,但問世至今的普及率仍不如預期。為此,不少學者也大聲疾呼政府當局應先建構好一個適合讓電動車趴趴走的配套措施,才能提高民眾購買意願,打造綠能交通世代。
「目前推廣電動車的首要問題就是充電站不夠普及」曾擔任過節能研發中心主任的台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陳在相表示,對民眾來說,購買電動車時,第一個考慮到的就是充電問題,如果充電站不夠多,無形中也會削減購買意願。
除充電站外,陳在相表示,電動車蓄電量、續航力及安全標準訂定等配套也很重要。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應盡快訂出一套完整的電動車檢驗安全標準、經濟部能源局則要訂出充電站設立標準與能源使用效率,要確保每台出廠的電動車能源使用效率都能符合環保與安全標準,像是台灣地形起伏大、氣候潮濕,如何讓電動車運行順利都是需考慮的面向。
陳在相以國外為例,如美國就結合智慧電網的推動,建造具有充電孔的房屋,讓建築本身就結合充電站設施;而德國則是多年前就已訂出許多有關電動車的相關標準與法規,讓推動電動車可以有所依歸。
「想讓電動車普及化,政府得扮重要推手」目前任教於聯合大學工業設計系的徐義權表示,巴西政府之前為推動酒精車就訂出許多獎勵措施、提高民眾使用意願,如今巴西已成為酒精車使用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他建議,政府可研議適合的補助,像是買電動車可以節稅等,以增加台灣民眾購買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