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利用假期,到郊外的一個村子走走,兩旁都是竹子搭成的小屋,一條小溪把村落隔成二半,一半以畜牧為主,另一半以農作為主,儘管形成二種不同的產業,但一座簡單的石板橋,就輕而易舉地連接二個村子。許久未到這樣的地方悠遊,倒也讓心情舒坦許多。特別的不是這些產業和村子,而是這條溪。
數年之前,這只是一條骯髒、飽經污染的臭水溝,實在滿難想像在世外桃源的山林中,竟然容得下這幅景象。後來經過村長和村民的經次協調,終於凝聚了彼此的共識,決心讓這個村落煥然一新。
幾年後再實地走訪,看到幾名婦人,就真的在河岸搗衣,閒話家常,幾位小朋友就在小溪裡戲水,著實和自然合而為一,形成一張最淳樸最真誠的畫面。
台灣早期流傳下來的俗諺:「摸蜆兼洗褲」,或是在溪邊撈不到魚的自嘲:「無魚蝦嘛好」,其實,都是這時所呈現的最佳印證。
或許是上蒼在造物造人時,就是要做到調和、自然、平衡吧!在城市裡,我們經歷了爾虞我詐、你爭我奪的現實,連單純的微笑都可能藏玄機,連最真誠的握手都可能是一種目的;所以在另一面的生活場域裡,我們更需要一種毫無心機、沒有城府的生命視野。
三年前,自己躺在病床上治療了半年之久,體會到雖然病榻是如此暗沉與狹窄,只要心中寬廣,便足以容納所有的哀愁,與有形無形的傷口。當時,誠摯地向上天禱告,讓我的腳傷可以順利復原,曾經貪圖的金錢、名利,或是追求的知識、學問、書籍,甚至都拋在九霄雲外。我坦然地面對自己,與內心對話:我不能走路,何必要錢去逛街血拚?我又何必擁有名聲,去告知他人我有滿腹經綸?
生命就是如此的奧妙,曾經是趨之若鶩的、曾經是最寶貝的,在轉換另一個時空下,全然不再需要。但也相當有可能的是,在那些曾被視如草芥,棄如敝屣的東西,卻在某個時間點上,變得異常珍惜。
今是而昨非,昨是而今非,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要得到,也不是所有要得到的東西都是我們的,物件如此,生命何嘗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