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經濟不景氣的時代,更要追逐夢想!從不斷有人放棄工作,選擇志願服務的例子來看,逐夢不只是現代人渴求的行為,連目標也從富翁、明星、政治家,都轉變為義工,致力於公益服務,為弱勢謀福利,這是潮流,也是時尚。
第六屆「KEEP WALKING」十名千萬圓夢資金的得主,順利從四百七十一人中脫穎而出,他們來自不同年齡層、不同工作類別,但他們都有讓人羨慕的志向。本周公益版呈現十名得主的夢想與信念,期待讀者因著他們的熱血,喚醒夢想與公益因子。
余欣怡:抗癌情歸大海 護鯨豚當使命
剛滿三十三歲的台大演化生態所博士生余欣怡,大四時曾跟隨海洋大學的教授去當海龜義工,觀察及紀錄海龜生態,因此愛上了大海,立志追逐鯨豚;兒時的她馳騁山林,蟲、鳥富足她的成長,但最終她卻發現自己的歸宿是在神秘的海洋,她希望窮其一生探索奧妙的海洋生態,喚醒民眾對海洋的情感。
自詡「海上鐵人」的她,終於要實現夢想了,即使她被診斷出罹患乳癌第三期,但在六次的化療中,她堅強度過,因為「時常想起海面上鯨豚漂亮的身影,想再回到海上,把牠們分享給全世界。」全球因為氣候暖化而重視環境保育,但保育應該從愛護小生命及找到與牠們相處的方式做起,余欣怡願意做研究的先驅。
余欣怡因為照顧過一隻失去媽媽的小鯨豚,親自餵食,產生了情感,讓她熱愛海洋,她開玩笑地說:「對我來講,有一艘船比有一個老公重要。」她不因疾病放棄夢想,只盼望在台灣東岸租艘研究船,建立長期的海豚研究站,終身與鯨豚為伍,她說:「回到海上是我人生的動力,我只想繼續做我想做的事。」
詹家龍:保育紫斑蝶 打造生態廊道
「一閉上眼,視線裡就只有蝴蝶,那是多麼炫彩的畫面!」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生詹家龍說,台灣在六○年代曾有單一山谷聚集百萬隻紫斑蝶越冬,為什麼現在不再有?因此,他想打造一條屬於紫斑蝶的生態廊道,他說:「守護蝴蝶,是台灣能在世界上持續保有地位的行為,蝴蝶是台灣的資產。」
詹家龍十年來用盡積蓄,全台奔走,推動紫斑蝶保育計畫,有人對他說:「你的夢想很有意義,千萬不要放棄。」他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永遠、我永遠不可能放棄!」但在復育之外,他更希望台灣人能重視紫斑蝶的生態保育,他夢想建立紫蝶花園、生態體驗營和巡迴講座,讓保育紫斑蝶變成台灣的驕傲。
堅持保育生態的他還說:「如果我們連小小的生命都能愛護,台灣人還有什麼做不到?」詹家龍的信心,為他贏得了夢想資助計畫評審的青睞。
高正忠:課輔育幼院童 重品德傳善種子
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的教授高正忠,只因一次意外接觸到桃園弘化懷幼院、一群來自弱勢家庭的院童,見證到他們天真的外表和有禮貌的品行,讓人忘記他們有段令人鼻酸的過往和遺憾,就一心想為這群「弘孩兒」舉辦課輔計畫,他認為,孩子不需要能考上名校,只要不走上歧途,就是社會的一顆善種子。
「當時我很感動,也很訝異,懷幼院專門照顧政府照顧不到的孩子,懷幼院的創辦人林玄啟格外注重品德教育,讓孩子不會步上歧途,所以我也希望能為他們多付出一點心力。」之後,高正忠便組織一隊跨校的義工團,前進懷幼院,幫助孩子擺脫學習困境,希望他們有成就後,能再回過頭照顧沒有能力的人。
高正忠說,雖然培育有品德的孩子需要很長的時間,但他相信,總有一天,這群孩子會成為善良的種子,在社會散播,不斷地延續。
徐銘謙:義工挖路取代機器 與環境共鳴
「當你親手修復地球上美麗的事物時,就會明白,我們並不擁有任何一塊沙石,那麼,就會更小心翼翼地去對待地球上每個生命。」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徐銘謙,八年前目睹生態遭到破壞,促使她投入「刷青苔、救古道、愛山林、反纜車」的運動,她喜歡用最自然的方式,帶學生建造人工步道。
「用強力的工具開闢自然道路是不恰當的,我倒認為該讓義工挖,挖的過程如果碰到小生物,也不會直接輾過去;且步道也應由義工維護下去。」徐銘謙強調要用低度開發、低成本方式開闢和維護,她認為,學生實際接觸自然,更能與環境產生情感,她期待建出屬於台灣的「步道義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