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廚房】憩苃清風隨處在

歐銀釧 |2010.03.23
1080觀看次
字級

遠在燕巢的阿潘邀我去看芭樂樹果園。

阿潘娘家種芭樂,嫁到夫家也是務農,世代都住在果園旁邊,隨時照顧芭樂樹。

「住在芭樂果園旁邊,每當芭樂樹開花的時候,就有一股香氣傳來。芭樂的花很美,滿山遍野的芭樂花,身處其中,好像沐浴在香氣裡。找個時間來?」阿潘說。

「如果你錯過了芭樂樹開花的時間,那麼,歡迎你在芭樂結果實的時候來,和我們一起為每一顆剛結果實的芭樂裝袋子。我們家為芭樂裝袋時,都要遵照老人家傳下來的方法,邊裝袋邊說一句好話,祝福芭樂好好生長,幫著她們避免被陽光曬出黑斑,全心全意愛著她們。」

「再不然,也許你來和我們一起採收芭樂。我們一大早清晨四點起床,趕在陽光出來前,採收芭樂果實。這時間採摘的芭樂最好吃。滋味甘甜,而且有著淡淡的香氣。你嘗嘗,是不是這樣的味道?」阿潘在電話裡熱情的邀約。

我拿出從燕巢寄來的芭樂,果皮的顏色是綠的,帶著白霧。有些還有一兩片葉子,揉搓葉片,散發出一股特別的香氣。果然如農人告訴我的:「葉片有香氣,濃郁沁人。」

芭樂果實色澤翠綠,像是一股清泉,淡香迎面。一口咬下,聲音清脆,果肉飽滿,香脆甘甜。

住在南部的朋友,每年都專程開車到燕巢農人的家裡,買一箱春天剛收成的芭樂,趕早寄到台北。

接到燕巢來的芭樂,總讓我想起在南方讀書的少年青春時光。

九歲那年,媽媽帶著我們搬到岡山時,一直住在離島的我,第一次見著火車,旁邊有人在賣芭樂,同學買來嘗,第一次見到脆綠的芭樂,和我們老家深綠的,小小的紅心芭樂不一樣,真是驚喜的發現。

以前在澎湖都是吃紅心芭樂,在南部初次見著外表淺綠,內裡乳白的芭樂,十分驚訝。紅心芭樂是品嘗濃郁的熟果,聞她散出香氣。燕巢的芭樂是嘗她的清脆,欣賞淡綠的果實之美。

追蹤芭樂的旅程,發現她原產於熱帶美洲,桃金孃科常綠喬木果樹,後由西班牙人傳至歐洲,才開始傳到世界各地。清初高拱乾的《台灣府志》一書記載芭樂為常見果樹。芭樂在台灣落腳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有不同的品種。

十九世紀上半葉,詩人林兆龍寫了一首詩:「壽香一柱表心香 ,刻意申祈鶴算長。憩苃清風隨處在,臺南臺北詠甘棠。」這是一首祝壽詩,引起我注意的是,詩人提到在芭樂樹下憩息,清風拂來。

「憩苃清風隨處在」,番石榴俗稱苃仔,或稱那苃仔。在芭樂樹下小坐,微風拂面,陽光在芭樂葉間跳躍,那是多麼清幽自在的風景啊!

阿潘說,燕巢得天獨厚,泥火山噴發的土壤肥沃,讓芭樂樹長得特別好,種出來的芭樂,甘甜中略有一丁點酸味,成熟的芭樂果實有著天然香氣,讓人回味無窮。

我說起那首詩,阿潘笑著,再次邀請我去看果園,試試看,是否有著「憩苃清風隨處在」的自在喜悅?

(本專欄每周二刊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