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死刑存廢與否爭議,似乎隨法務部長王清峰下台而暫告止息,但有教育團體認為,死刑存廢對學生而言是值得討論的生命教育議題,可以從中激發孩子對生命價值的思考,以了解「正義」與「寬恕」的真正意涵。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認為,殺人是否償命,不能只從犯罪行為結果來看,而要進一步分析其動機:有些犯罪原因就和社會不公義、階級不平等的結構有關。
她以一九八六年的湯英申事件為例:年僅二十歲的原住民青年湯英申殺了老闆全家,這起滅門血案震驚當時社會,他也被逮捕並判決死刑;然而就動機而言,他其實是因為長期處於一個原、漢地位不對等的社會中,無法有尊嚴地生活,導致最後忍無可忍而犯案。
馮喬蘭表示,學校老師授課時就可舉類似湯英申這樣的死刑犯案例,與學生進行討論,了解學生對死刑的看法,透過不同觀點的交流,往往可以激盪出更多生命教育的火花;即使老師本身已有定見,也不用擔心自己的立場會影響到學生的看法,最重要的是將不同立場的看法納入,創造一個多元討論觀點的對話場域。
「每個生命都有其價值,透過死刑議題的討論,正好有助於幫助孩子體會尊重生命的重要性。」中華民國家長會長協會理事長李秀貞表示,該不該廢死刑有時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但無論存廢與否,為人父母者都有責任去教導孩子了解「尊重生命」的重要性,一個懂得尊重生命的人才能懂得愛自己也愛別人,而這也是生命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