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討論死刑廢不廢前,不應該讓口水和情緒再延續下去了。」針對廢死爭議,現任台灣社區照顧協會理事長劉毓秀認為,台灣社會目前的公民意識和人權教育的基礎都不穩固,不應把資源內耗在無意義的爭辯上,而要重新聚焦根本的教育和弱勢權益問題。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民進黨婦委會執行長彭婉如在搭乘計程車時遭強暴、殺害後棄屍,引起舉國震驚;十幾年過去,該案仍未偵破,身為好友的台大外文系教授劉毓秀等人悲痛之餘,成立彭婉如文教基金會,致力於婦權的提升,以及兒童安養照護的工作。
「做為刑案受害者的親近友人,其實很難對外發表意見。」劉毓秀感嘆,彭婉如遇害多年,兇手卻仍逍遙法外,做為她的親友不可能沒有情緒存在,一旦在死刑存廢議題上做出評論,很容易被外界歸類、甚至放大或曲解,因此她不願意「選邊站」,只希望廢死的爭論能夠暫緩,輿論重新聚焦在更迫切的問題上。
劉毓秀認為,死刑因果都是暴力犯罪,基礎教育才是消除暴力犯罪的根本方法,但台灣環境長期把教育扭曲、誤解成競爭的工具,「從小就一味教導孩子要贏過別人,長大了觀念還能正確嗎?」劉毓秀表示,當教育變質成惡性競爭,社會上自然充斥理盲暴戾之氣,也缺乏對弱勢的保障和良善價值觀,免於恐懼的基本自由更蕩然無存。
劉毓秀建議,政府應以北歐為借鏡,大幅度以正向社會政策取代警政措施,甚至改善獄政,因為「利益共享」和「平等」才是建構社會安全環境、降低犯罪率的良策,她認為這些概念應該要先深植人心,而不是在廢死的羅生門上打轉。
資料來源:國際人權組織Hands off Cain,記者高堂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