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子化」已成為社會趨勢,愈來愈多的婦女只生一胎。董俊志攝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政府當局長年來所擬定的生育政策,總是不切實際,即使有補助也是杯水車薪,大家還是不敢生。」從事媒體業、結婚已經三年多的小偉,忍不住有感而發表示,他一直想幫兩歲大的女兒,再添個弟弟或妹妹作伴,但只要一想到養兒育女背後,排山倒海而來的龐大教養費,就讓他和太太卻步,在薪水沒有調漲的情況下,身為受薪族的他,只能暫時先放棄「增產報國」的打算。
台灣生育率低已經不是新聞,隨著這些年經濟不景氣、薪水調漲幅度停滯不前、社會前景不明,有愈來愈多像小偉這樣的年輕夫妻,結婚後不是暫時先擱置「生育大計」,就是先只生第一胎,時間久了,許多人連孕育第二胎的動力都沒了,日積月累下來,不但讓少子化成為台灣社會趨勢,連帶也讓生育率江河日下。
「相較於歐美等國的生育政策,台灣不是沒有做,但做的還不夠好。」政治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關秉寅表示,為了獎勵夫妻多生育,政府當局目前對於生兒、育兒雖然都有擬定相關經費補助措施,但跟國外規畫良好的社會福利制度,像是有給薪的育嬰假來比較,依舊是有待加強。
關秉寅表示,生育政策向來就不是可以馬上立竿見影的施政措施,一項生育政策的制定與推動,其成效可能要到五年、十年後才能慢慢顯現,加上現在生育率普遍低,更需要長時間的醞釀才能收其效。政府當局應該從人口結構、社會趨勢等多元面向來考量,多參考國外的作法,從中思考為什麼年輕人想生卻不敢生?為什麼養兒育女成了許多父母心中最沉重的負擔?而非只是單從提供育兒補助方面著手,才不會讓生育政策淪為口惠實不至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