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專題報導】國內出生率之低,居全球之冠,為了提升生育率,衛生署擬對有生育意願、卻有不孕症難題的夫妻,提供人工生殖費用補助,初步規畫內容希望比照韓國,每次補助新台幣五萬元,但考量預算可能不足,將設排富條款,優先補助所得較低的不孕夫妻,提案將送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討論,細節以及實施時程均未定案。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楊再興表示,國內少子化與高齡化的趨勢非常嚴重,政府早該有動作了;台灣生殖醫學會常務理事李茂盛也指出,從不孕症下手雖然不是最有效的一帖藥,但政府總算不只是鼓吹、而是真的提作法來推動生育,這點值得肯定。
然而,補助不孕症真能達到效益嗎?李茂盛表示,人工生殖每次平均費用高達十至十二萬元,臨床上的確有人想嘗試,卻因價格而打消念頭。
他舉韓國為例,同樣是補助不孕症夫妻,結果試管嬰兒治療周期增加了五成;根據統計,國內試管嬰兒治療周期原為五千至六千個,出生率約佔新生兒當中的千分之八,若補助措施能達到同樣的效果,也就是增加一倍的試管嬰兒治療周期,初估每年約可增加一千個新生兒。
李茂盛強調,國內生育率超低,最大問題在於「有能力生的人不生」,因為他們擔心無法負擔照養子女的經濟壓力,倒未必是因不孕夫妻增多,雖然衛署提案只補助不孕症,但會刺激其他夫妻懷孕的意願,因為可感受到政府有心想改善生養環境,可以期待未來還會再推出相關措施。
楊再興則認為,既然要鼓勵不孕者接受人工生殖,衛署不應限定對象,同時他舉法國為例,不但人工生殖的費用採全額補助,連出生後的保母費、學雜費,國家也全額負擔;相較之下,國內鼓勵生育的誘因明顯不足。
李茂盛提醒,即使人工生殖技術可協助不孕夫妻,仍然建議婦女在三十五歲之前的育齡期受孕,可以降低流產以及生出畸形兒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