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每次刷牙隨便上下左右刷刷一分鐘就了事嗎?餐後不用牙線,只以牙籤剔牙?這些錯誤的潔牙習慣,可能導致牙結石堆積、牙肉萎縮,也讓牙周病找上門來。
根據台北市牙醫師公會調查,五成民眾刷牙時間不到牙醫建議的三分鐘,大多數民眾只在起床後、睡覺前刷牙。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醫師蔡珍重表示,正確潔牙包括刷牙及使用牙線。刷牙有「標準程序」,時間不夠無法達到清潔效果,尤其是下門牙內側、上臼齒靠臉頰一側,較易堆積牙結石,更要列為「重點區域」。
對於牙縫卡菜渣,蔡珍重也說,完全不鼓勵使用牙籤,因為牙籤可能傷害到牙齒的琺瑯質,還可能使牙肉萎縮,最好使用牙線,也避免傷害牙齦。
如果有家族性牙周病或牙周敏感,最好再搭配使用漱口水,降低牙結石堆積的速度。同時最好三個月更換一次牙刷,已配戴活動假牙的民眾,不要使用一般牙膏清潔假牙,以免細菌堆積,造成牙周病。
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教授呂炫堃建議早上起床後先嗽口,接著吃早餐,餐後再仔細刷牙,不讓細菌作怪。刷牙時,一定要雙手交互進行,右手刷完後,換左手再刷一次,如此才能徹底清潔口腔。
此外,每天至少要花十到十五分鐘清潔口腔,睡前更應徹底把牙齒刷乾淨。
他表示,除了國人缺乏正確的口腔衛生習慣外,牙周病專科醫師嚴重不足,平均每萬人,才得到一位牙周專科醫師的照護,加上就醫不易,都是造成牙周病患多的原因。
貝式刷牙法說明:依序刷牙能避免慣性只刷某一面或一邊的牙齒,有些牙齒可能永遠沒刷到,刷的時候頰側牙面用同側手刷、舌側牙面用對側手刷、咬合面用同側手刷、先刷上牙,再刷下牙,從右邊開始,要在右邊結束。刷牙順序參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