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行政院長吳敦義在答覆立委質詢時表示,兒童節和婦女節都應該恢復為國定假日,至於國定假日如果遇到周六、日應否補假,則要考慮國家生產力是否減損。這樣的回答還是非常籠統。國定假日問題,每遇政黨輪替都會有不同的考量,以致民眾無所適從,搞不清楚那天是國定假日、該不該放假,因此,國定假日有必要法制化。
國定假日對多數人的意義是「放假」,最好是「連續假期」。如今年元旦因為一月三日是星期天,有連續三天的假期;春節透過彈性補休假有九天;清明假期也因為遇到周六日,連續三天。這樣的連續假期對民眾特別有意義,因為可以安排出外旅遊之類較長時間的活動。
但國定假日從過去國民黨執政時代、經民進黨執政以後,改得面目全非,民眾不清楚那一天是國定假日。改最多的當然是和政治有關的,這牽涉到兩黨不同的意識形態。國民黨時期一大堆國定假日,包括國父誕辰紀念日、蔣公誕辰紀念日、國慶日、台灣光復節,這些節日到民進黨時代都取消,民進黨另外定了一個特別的假日:二二八和平紀念日。
二二八是一個很特別的日子,在民進黨主政時期,每年都要為二二八事件平反一次,老實說,搞得有點讓民眾摸不著頭腦,最後議定出一個結論,這是個悲傷的歷史傷痕,大家要往前看,所以把它當作和平紀念日。但是許多人還是無法感受到這個日子的意義,尤其是加上政治意識形態的色彩之後。像這樣的日子,只要每年有象徵性的紀念活動即可,定位為國定假日,難令每個人都認同。
國定假日理應是大家都有同情共感的日子,例如傳統的三節:春節、端午、中秋,這樣的節日沒有爭議。大家在這些日子裡依循傳統的做法歡度節日,春節吃團圓飯,闔家圍爐;端午吃粽子,紀念屈原;中秋吃月餅,緬懷朱元璋恢復大漢王朝的歷史;既現代又懷舊,也保留了傳統。
像父親節和母親節,這是世界性的節日,每個國家都在這一天過這樣的節日,因為母親節適逢星期天,照例是假日;而父親節則不放假,有些家庭則會在這一天為父親歡慶,或是買禮物送給終年辛苦工作的父親。這樣世界公認的假日是沒有爭議的。近日教育部還擬議訂定「祖父母節」,以彰顯三代同堂的意義。
婦女節和兒童節合併為婦幼節,主要是兒童節時只有小孩在家乏人照顧,合併之後讓媽媽可以在家照顧孩童,一舉兩得。但這樣就失去了各自為獨立節日的意義了。「兒童是國家的主人翁」、「婦女撐起半邊天」大家都能朗朗上口,應對他們各自的節日尊重。
國家把這個日子定為假日,必須是具有普遍性意義的日子。由於國家實施周休二日之後,工商業界認為影響國家生產力,所以在放假上就多所斟酌。不過既然定為「假日」,就是應該放假,碰到周休日也應予補假,否則怎麼叫假日呢?解決爭議的辦法就是重新審酌,把適當的日子定為假日,讓假日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