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分上大學曾經震撼社會,現在,剛寄成績單的今年學測也出現一個驚人的數字:全國考生數學科平均分數才三十二分!因為,命題太難。一個全國性的高等教育入學考試,竟然讓全國考生平均分數遠遠低於及格標準,顯示的問題癥結已經不是考生用不用功,該檢討的是考試主辦單位大學入學考試方式。
學測採級分制,三十二分是換算成百分制的分數。大考中心的統計顯示,在單科以十五級分為滿分的計算方式下,數學科一半的考生,不到三分之一的五級分、人數最多的是二級分!數學科已經是最多人的「夢魘」,顯示十四萬考生參加的學測試題的命題水準與甄別力也欠缺原則。
大學入學考試試題不能太簡單,否則無法發揮鑑別度,不利大學選才。但有一半的考生拿不到五級分,全國平均才三十二分,這樣的結果,有必要嚴格檢討原因,到底問題是出在命題的難易,還是數學科教材、教法不適當,還是學生不用功。
今年不只數學科試題惹人爭議,自然科也因為題目太多、題目敘述又太長,讓考生哀哀叫,甚至連北一女中的考生都說寫得好趕,根本沒有時間檢查。
我國的高中及大學入學主要依賴考試,因此使台灣的教育「考試領導教學」。這種制度有利有弊。試題出得好,會讓老師、學生都高興,因為可以鼓勵教學端靈活教學,讓學生不淪為死讀書、背多分。但如果試題刁鑽、冷僻,就只會令師生無所適從,甚至會導致學生放棄學習。
這種負面效果,尤其容易發現在偏鄉地區的學校,使弱勢學生藉考試、求學而提升社會階層並脫貧的機會也就更渺茫;不利實現社會公義。全國性考試命題的品質之所以受到重視與廣泛討論,也在於它不只是考生得幾分這麼簡單的問題,更有其社會深意存在。
進一所好大學是全國父母與考生的期望,關係一個人往後一生發展的起步順利與否。大考中心主宰考試入學作業,每一個決定都讓全國眾多考生、家長、老師密切關注,但多年來,大考中心引起的紛爭不停。
最近這次學測中,有考生向監考老師自首帶了手機入場。依規定,該科要扣二級分,但這名考生在考試開始才十分鐘就自首帶手機,並沒有作弊或故意違規的犯意,大考中心委員仍決定重扣二級分,這種處罰太不近情理。誠實自首仍被罰,豈不是要鼓勵考生的僥倖、取巧心態?
大考中心職掌重大,除了與考試相關的問題,其高層人員由政府公職退休轉任,但仍領高薪,有領雙薪的問題,也遭外界批評。大考中心是財團法人,但歷年拒不到立法院備詢,也引來運作不透明的物議。
考試獨立有其必要,否則,在人情關說盛行的台灣社會,一個自主權不足的全國性考試中心會產生更多問題,左右考生的權益,也影響人才培育與國家未來發展。但這並不意味大考中心可以不受監督,這是民主社會不應有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