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多時的豪宅稅終於要開徵了。台北市政府率先宣布,明年針對台北市一萬多戶豪宅,提高房屋稅率一到三倍,豪宅主人在民國一○一年就會收到依新費率計算的稅單,繳交更多的房屋稅。就社會正義和租稅公平觀點,開徵豪宅稅有其正當性,但仍應注意負面效應,有相對因應之道。
開徵豪宅稅並非因升斗小民對富豪「紅眼症」作祟,而是現行法律與規定對豪宅過於優厚,形成民眾的相對剝奪感與稅制上的不公。
令人垢病的是,豪宅享有政府給予的興建停車位獎勵優惠,卻未做出應有的回饋。豪宅因地下室樓層多,可以興建更多停車位,如果開放規定比率之內的停車位供民眾停車,就可以增加容積率。
目前幾乎所有豪宅都向政府申請停車獎勵優惠,但沒有一個豪宅開放停車位供民眾停車。這個現象直到去年才被揭發,引起社會譁然。豪宅增加容積率,可利用空間大增,獲利以億計,可是業主不但未將應開放的停車位提供出來,連大樓周邊應開放供民眾行走、休憩的公共空間也封閉起來,影響大眾通行,且違反相關規定。豪宅業主與建商享受好處,應該有相對的付出,開徵豪宅稅只是政府遲來的正義而已。
政府開徵豪宅稅必須有法律依據,否則會引起反商的質疑。目前的房屋稅,一般房屋與豪宅的計算基礎與公式完全相同,很不合理。房屋稅評定基礎中,建造成本只有二萬出頭,但實際成本早就飆升超過十萬以上,明顯優待豪宅。而不論所得稅、汽燃稅、牌照稅等,都採分級課稅,健保費率也要改分級課稅,只有房屋稅率仍維持單一稅率。即使房價評定標準並非一成不變,但也是三年才調整一次,早就不符實際房價,這些稅制上的落伍規定,早應該修改。
開徵豪宅稅並非百利無一害,房仲業者就暗自竊喜,因為,一旦政府對豪宅開刀,表面上增加富豪的負擔,但實際上,每年增加二、三十萬的稅金,富豪們根本不看在眼中,而「豪宅稅」形同政府發給的「豪宅證明書」,只會讓豪宅更增值。瑞士信仁貸等外資圈就認為,台北市的價格可能因此上漲高達二成之多!如此一來,房市的比價效應會更明顯。
豪宅漲價可能帶動周邊房價,讓有屋階級同享其利,但更多「無殼蝸牛」將更買不起房子,房貸族的負擔也更沈重。政府應該思考透過更優惠的房貸、更快釋出公有地、興建更多國宅,亦可參考馬來西亞等國採行的興建高價住宅,必須搭配提供一定比率的平價住宅政策,以減輕廣大民眾的購房壓力,並平衡土地飆漲歪風。
近年國內都會區盛行都市更新,也是助漲房價的原因之一。我們不反對政府實施都更,創造社會整體財富,但都更會把更多想買房子的人推向房價較低的市郊與衛星城市,政府應增加這些地區的公共與交通建設,提供人民便利的住、行環境。
行政院調查民怨,高房價是前三名,開徵豪宅稅固然是邁向公平租稅原則的一步;政府也應站在宏觀調控的高度,對富人增稅之餘,也要替廣大庶民的需求謀出路,這比開徵豪宅稅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