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計畫調漲健保費彌補財務黑洞,行政院出面踩煞車,要求以推動二代或一點五代健保為優先,聲稱調漲保費沒有時間表;因此,健保費暫不調漲了。
調漲健保費如同加稅,只要提出來就會招來一片罵聲。當然,調漲的時機、比率、公平性等,都應納入理性的思維,否則一味反對,未必正當。
衛生署長兩度提出調漲健保費,上次是去年縣市長選舉前一周,在地方拚選舉的國民黨立委都傻眼。這回,同樣是逼近選舉時刻(二十七日立委補選),執政黨立委更大罵「影響選情」,未考量調漲時機。問題是如果政策有必要性,卻以選票為唯一思考,則幾乎年年有選舉,健保議題根本端不上桌,豈是負責任的政府。
政府為爭取民意支持、民代為爭取選票考慮,當然不能說錯,調漲健保費遭民眾反彈,行政院要求衛生署暫緩,也是合情合理的。更何況民眾質疑的焦點在於:彌補財務黑洞,一定得調漲健保費嗎?
改革健保制度,應先解決縣市積欠保費問題,據健保局統計,北高兩市積欠的健保費達五百二十億元,近財務黑洞的一半,卻不見積極催討。應該討回來的債不先拿回來,光會喊窮,自然無法博取民眾同情。
其次,存在多年的藥價黑洞、醫療浪費等問題,始終未獲改善;至於健保資源要如何重新分配、財務結構改革方案、擴大費基要如何進行,主管機關都還沒摸著頭緒,就急就章想漲價,當然會惹來非議。
如前所述,調漲健保費如同加稅,如果有正當性、必要性,不能因為挨罵就縮回去。降低健保費(或減稅)當然討民眾歡心,但若真的財政淘空,「羊毛出在羊身上」,民眾還是要承擔「惡果」的。
由這個角度回頭看衛生署方案,調整健保費率是依個人收入高低,採取差別費率,月薪三萬元以下者保費不漲,高薪者每月需多繳數百到上千元。這個作法其實是值得肯定的,如同繳稅,有錢人多繳,沒錢的人少繳。
根據健保局日前公布的民調,百分之六十六受訪者認同有錢人應調高保費,百分之五十五支持月入三、四萬元民眾,每個月多繳一個便當錢。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衛生署所提的應是健保「調整」方案而非「調漲」方案,有些甚至要調低,何嘗不是相同道理?
行政院的考慮是,若要調整健保費率,至少要做到一半以上投保人不會因健保調整而增加支出,而其中最弱勢四分之一人口應考量酌減負擔,由高所得者多繳保費。這與衛生署「差別費率」方案,實際上是不謀而合的。
吳敦義要求衛生署修法,積極推動二代健保(以家戶綜合所得為費基)或一點五代健保(以個人綜合所得為費基),國、民兩黨立委對此普遍支持,認為目前健保費主要由受薪階級負擔並不合理,若改為家戶所得或個人所得來計算,擴大費基,較符合公平正義。
無論二代健保或一點五代健保,或談論多年的財務黑洞,都有許多共識,該做的就應趕快去做,不必浪費口水。至於衛生署的「差別費率」調整方案,行政院出面踩煞車,不無選舉考量的意味,如何務實推動政策,還有待再做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