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貿易副代表馬蘭提斯表示,美國會考慮所有能解決牛肉爭議的選項,包括訴請世界貿易組織(WTO)仲裁。但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薄瑞光一再強調,當前台美關係極好、非常好。
美方出現兩種聲音,AIT是最主要的涉台單位,對台灣問題有較全面掌握。至於美國是否願與台灣合作,美方不確定會否召開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談判。這是否代表TIFA無限期擱置?很難說。因為牛肉事件讓台灣做為貿易夥伴的信譽遭到質疑。
歐巴馬政府面臨高失業率、景氣不振。貿易代表署下周訪日本,汽車、牛肉和保險是三大議題,美國牛肉在台灣遭遇障礙,打亂了貿易代表署計畫的布局。
美國考慮向WTO訴請仲裁的美牛爭議,對美國絕大部分貿易利益已照顧到;譬如帶骨牛肉占此次爭議的九成以上,限制進口的絞肉與內臟所占的貿易比重很小,我方已盡量保障美國的貿易利益。
美牛輸台「美國要的早已到手」,其實真正要的是占百分之九十八的帶骨牛肉,目標不在可有可無的高風險部位,「絞肉、內臟是美方的欺擾戰術」。在美牛事件中,美國已得到想得到的,該適可而止,希望雙方能將精神放在繼續務實開展經貿、文化、安全戰略等層面的合作。
若WTO仍要因美牛爭議而對我方採取制裁,須充分考量我方禁止進口美牛絞肉與內臟,是否有充分的科學證據與完整的風險評估,且我方是否對其他國家採取一樣的平等標準,而非僅針對美國。
開放美牛輸台,馬政府原盤算「美國欠台灣一次」,孰料結果演變成「台灣欠美國一次」。情勢如此逆轉,除了美國政府的算計精明,馬政府錯估民意,加上國內自亂陣腳,都是讓美國裡子、面子雙收的主因。
美牛案至此已峰迴路轉,退而為該下戲的配角,後續主角是經貿、文化、安全戰略等層面的合作。
在台美關係上,牛肉議題已與其他議題脫鉤,所謂影響台美TIFA的談判、軍售、高層互訪等,只是煙幕,縱使不如期待的順利,也是因另有複雜的其他背景,而非由於美牛問題。
TIFA會議是台美次長級解決經貿議題的平台,美牛進口爭議只是單一事件;立院修法通過管控美牛進口,是台灣民意的展現,我方仍盼TIFA能盡早召開。
TIFA會議、簽訂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將是兩岸不涉及美國經貿關係的新里程碑;未來每個月都會向立法院提報告,並對民眾詳細說明,減少疑慮,協議也會送交國會監督。
已往台商單打獨鬥時代已過去,台灣不能讓企業外流,應簽經濟協議,吸引台商回來。簽訂ECFA是恢復兩岸中斷的協商,也是制度化的一部分;若把兩岸經貿關係制度化,以免台灣被邊緣化,促進台灣國際化,並能和其他國家有類似安排,讓台灣真正和全球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