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善?是惡?這個問題在早在先秦時代,就有學者開始爭論,最著名的就是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
性善論主張人性本善,善是來自於惻隱之心。《孟子.公孫丑》:「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可以成就「善」的能力,所以孟子要大家發覺自己的本性,循著本性自然發展,不要被外界物欲所矇蔽,自然能達到修養心性的目標。
性惡論則持相反意見,荀子主張人性本惡,雖然會表現出善的一面,那是後天人為的關係。所以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進一步又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不論性善論或是性惡論,都是從人性的一端來闡述人性本質,人性本來就無法從科學方法來驗證。性善論教育在培養個人善念期精能順從人的本性發揮,擴充人的善性,因此,在教育上採順其自然,任其自由發展;反觀,性惡論教育目在主張矯正人的本性,因此,要使用各種嚴格的方法來訓練學生,以教育的力量達到「化性起偽」的目標。
總之,教育是藝術,也是科學,老師應依受教者的個性來調整教育方法,如果行為偏差,也要採用適當規約懲處來改變不良行為,但是懲處主要意旨,是在讓他們知道自己犯了哪些過錯,處罰不是目的。我們可以說,教育之可貴,就在於善用各種教學方法,改變不良行為,擴充善性,以培育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