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官是大觀園中十二位學戲的小女孩之一。這些小女伶因元妃省親而入賈府,最後也因元妃逝世(有些紅學家認為五十八回中的老太妃薨即指元妃)而遣散。其中自願留下的八位,便分往不同的院裡服侍主子。芳官分配到怡紅院。從五十八回到六十一回,就是這些小女伶與老媽媽、姨娘頻起衝突的情節,而芳官則是無役不與。
首先是洗頭事件。芳官的乾娘因以女兒用剩的洗頭水給芳官洗,惹火了芳官,當眾說她乾娘偏心,既拿了她的月錢,卻如此剋扣她。
乾娘一聽,大罵芳官小戲子出身,不識抬舉。吵成一團時,旁觀的襲人、晴雯也看不過去,加入陣營,最後還是寶玉出面,說這些老婆子都是鐵石心腸(不同情無家可歸的芳官),且由襲人將花露油、雞蛋、香皂送予芳官,並讓晴雯幫她洗頭了事,才告一段落。
其次是薔薇硝事件。芳官因獲薔薇硝(癬藥)一包,不巧為賈環看見,吵著亦要,芳官不捨(因是蕊官相贈),以茉莉粉(一種香粉)充之。賈環不明就裡,以此向丫鬟彩雲示好,彩雲聞知不對,趙姨娘(賈環母)為此大罵芳官欺人太甚,前往怡紅院問罪。打了芳官後,蕊官、藕官、荳官、葵官仗義相挺,與趙姨娘撕打成一團,後為探春喝止,才結束一場亂局。
之後又有玫瑰露、茯苓霜事件,芳官儼然已成風雲人物,寶玉玩笑間為其改名「耶律雄奴」,因有人誤喊成「野驢子」而作罷,後又以法語的「溫都里納」(玻璃之意,西語的 vidrio 似乎比法語的 verre 更接近雪芹之譯)代之,但大家仍以漢名「玻璃」喚之。
對於芳官的改名過程,外籍學生極感興趣。有人說寶玉讓芳官跨越了性別,忽女忽男;有人說玻璃透明,意指芳官沒心眼,易得罪人;也有人說玻璃易碎,意指芳官命運乖舛(後被攆出家)。無論如何,這些說法均有助於我們穿透改琦筆下柔媚的芳官,正視其內心世界對所受壓抑的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