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巴金森氏症肇因於大腦黑質細胞退化,導致缺乏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目前只能靠藥物補充延緩惡化,醫師指出國外研發「基因療法」,利用病毒作為載入體,將基因送入腦內的基底核,使得神經細胞可以重新合成多巴胺,最快今年國內醫學中心也可望加入這項大型的跨國試驗。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昨天至「巴金森氏症病友大會」演講,她表示包括基因療法、幹細胞療法,都是利用細胞移植讓腦內可重新合成多巴胺,被視為未來治療巴金森氏症的曙光,其中基因療法國外已經完成第二期的臨床試驗,效果不錯,估計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收案時,國內患者有機會參與。
巴金森氏症目前仍是一種無法復原的神經疾病,吳瑞美表示最常使用的控制藥物就是左旋多巴,然而患者往往產生不自主亂動、便秘、血壓偏低、精神疾病等副作用,而且藥效的「蜜月期」約五至十年,愈長期使用、治療效果愈不佳。
對於演變成中重度的巴金森氏症患者來說,當顫抖症狀或運動功能障礙症狀無法用藥控制,經評估可使用植入晶片的「深腦部刺激療法」,不過健保尚未給付,費用高達八十多萬元,每三至五年還得花四十萬元更換電池,不是每個家庭都能負荷。

不少巴金森氏症患者因為身體活動有障礙,很早就成為失能者,內政部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組長余雨軒表示,有些早期患者還保有部分生活功能,家屬太保護而不讓患者做任何事,反而會讓患者認為自己沒有存在價值。
余雨軒建議不妨可使用輔具,像巴金森氏症患者可使用「拉筋板」加強下肢肌力,「人體工學筷」既省力又不需仰賴他人餵食,但像輪椅、爬梯椅等「大型機具」的輔具,要選擇符合患者坐姿、並在居家環境試用無誤再購買,若對輔具選擇有疑問,可洽詢輔具中心專線(○二)二八七四三四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