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美國去年十二月的失業率還在百分之十,而我國景氣稍稍回溫,但工作仍不好找,而且今年職場流行徵求跨界人才,因此,想要在求職時脫穎而出,最重要的應是具有跨界能力,多培養不同的能力。
前幾天跟研究生會議時,看到他們對研究題目搜尋的參考文獻,不是很準確,問他們如何找自己想要的資料?並請他們操作查詢過程,發現學生只用最簡單的查詢,不會使用準確片語等進階查詢的欄位;我再進一步詢問為何不會使用,學生竟回答:「沒有老師教過。」
這讓我非常驚訝,學生竟不會我認為應該會的事,這讓我想起,現代的教育造成太多只讀書本上知識的高材生,名大學的畢業生雖考高分卻低能,有時企業也不喜歡聘用,歸咎原因應該是學生只有「規則式思考」,思考方式則停留在老師有無教過、自己有無看過及聽過,若想不起來,就無法自己思考出解決方法,因此,就無法有跨領域能力的培養,無法跨出自己的圈圈。
我的老師曾告訴我一個故事,他的一名朋友從美國名校拿到博士學位後,想再去進修MBA,朋友的太太知道後說:「你已經得到Ph.D.,代表你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可以自己學得所要的知識,而無須再讀一個學位。」
前幾天新聞報導,有一位替代役男在服務的學校可巡邏、修水電、做土水、粉刷,甚至無師自通修理老舊電腦,替學校節省許多經費,因此在退伍前夕,就獲得許多工作機會。
此外,對職場的變化脈動,要能洞燭機先,機會才不會溜走。例如,別人只把「開心農場」當消遣,但有無想想是否可做別的事?像是噗浪(plurk)熱潮來襲,有人就利用這股風潮,利用「朋友的朋友」概念,成功行銷自家的產品,如果不沉迷在社交軟體,就可思考出另一條路徑。
大環境不好是事實,但要比別人多一些競爭力,就讓自己從「跨界」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