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民俗】四炆四炒宴客忙

劉興欽/圖‧口述 林少雯/記錄整理 |2009.12.31
1675觀看次
字級

早年台灣鄉下地方的生活普遍貧窮,物資又相當缺乏,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東西。

住在山區的客家人,生活更不容易了。平時省吃儉用,吃的飯,都是少量白米加上很多的番薯,每天吃得肚子脹滿了氣;而下飯的的菜也常是番薯葉和一些自家醃製的醬菜、醬筍。

不過在窮苦的日子中,也有窮開心的快樂時光,讓大家暫時忘掉苦,眉開眼笑地歡喜一番。這樣的日子,不是逢年過節,就是婚喪喜慶或酬神宴客的時候。這時人們宴客才會雞鴨魚肉上桌,主人客人都可以大快朵頤,填一填缺少油水的肚子。

客家人宴客的菜餚,給人的印象都是湯湯水水多,但是其中有幾道不可或缺的經典名菜,就是「四炆四炒」。

「炆」是用大鍋烹煮,「炒」是以大鍋快炒。這八道經典名菜,是客家人運用全豬來料理的極至,不但豬身上的每一部分都不浪費,而且端上桌時還色香味俱全。

「炆」的菜色,一般有四種,像炆爌肉、菜頭炆排骨、肥腸炆筍乾和酸菜炆豬肚等,稱為「四炆」。大鍋裡一邊加火在炆煮,一邊香味四溢,令人垂涎三尺。

不過當時沒有這麼大的鍋,人們會拿日本人丟棄的煤油桶當鍋子用。

「炒」的菜,有客家小炒、豬腸炒薑絲、鴨血炒韭菜、豬肺黃梨炒木耳等「四炒」。大炒鍋裡的蔥蒜或薑絲爆香後,再將菜丟進燒得火熱的油鍋裡,霎時嗤嗤聲震天價響,油煙飄散,香聞十里,喜氣洋洋。

鄉下地方沒有燈,宴客都在中午。客人來時都會帶著自家種的的各種青菜和蘿蔔一起來共襄盛舉,也不忘帶著大小的鍋子或桶子前來,因為大鍋菜宴客,一定會有剩菜,大家就用鍋子桶子裝回去。來時是生菜,回去時卻有一鍋鍋的油水,不亦樂乎!

窮苦的農家,宴客時缺少桌椅,左鄰右舍來用餐的人,會將自己家裡的桌椅板凳一起搬過來湊熱鬧,若客人多還不夠坐時,小孩子就得坐地上。

主家會搬來一個個大竹箕,擺放在地上當桌面,再搬些燒火用的木柴當椅子,小孩子們圍坐在克難的桌椅前,一樣吃得興高采烈。

在那個年代,有得吃是多麼快樂的事,坐在地上打牙祭,沒關係!而且多多益善呢!

這歡樂的景象是劉興欽大師童年最美的回憶之一,他為這幅宴客圖寫了一首打油詩:

親家壽宴我做客,

圍著模欄柴上座;

四炆四炒全來過,

裡面就是少些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