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年在政治紛亂、經濟蕭條、天災人禍連綿中過去了。自國民黨拿回執政權之後,民眾期待著馬政府的清廉形象能夠為民眾作出一些有建設性的事情,可是馬總統本人的民意滿意度,據聯合報的民調顯示,在上任半年之內從六成六跌到三成七,上任一年後滿意度回到五成二;《遠見雜誌》的民調,在縣市長選舉後,馬總統的整體施政滿意度只剩下二成三。可見馬政府的施政是讓民眾失望的。
據旺旺中時的民調,高達八成二的民眾講不出任何一位部長的名字;近四成的部會首長,知名度不到一個百分點。老實說,有些首長的確是酬庸任命,和專業沒太大關係,民眾哪會知道首長是誰?大多數的首長沒有太大的作為,民眾又哪會認識他?這的確反映了政府與民眾之間的隔閡。
從政策面來看,不論是八八水災的救災過程、美國牛肉進口的折衝、新流感的防疫和疫苗的施打等,每一次重大議題,民眾的滿意度就下降一節,顯見政府的作為是民眾苦悶的原因,因為政府無法有效因應民眾的需求,對於天災就更是束手無策。
八八水災是民眾的最痛,是五十年來最嚴重的水患,造成七百人死亡,高雄縣甲仙鄉、那瑪夏鄉、六龜鄉,屏東縣林邊鄉、佳冬鄉,台東縣太麻里鄉、卑南鄉災情最為慘重,還有全村遭土石流掩埋者,政府因為救災不力,民怨四起,政府的聲望跌落谷底,劉內閣因此下台。
新流感的疫情蔓延,雖然政府盡全力宣導防疫的重要性和方法,但至今死亡案例日增,衛生署隨後推動全民施打疫苗,但因有多件不良反應,民眾對於到底要不要施打疫苗充滿疑慮;而衛生署卻無法解除民眾的恐慌和懷疑。新流感還要持續多久、蔓延的範圍有多廣,依舊是壓在民眾心頭的一塊巨石。
金融海嘯風暴還沒消退,失業率從年初的百分之五點三到七月突破百分之六,八月達六點三,廣義的失業人口超過一百三十七萬人。民眾生計遭到空前的苦況,怎還能有餘力消費呢?政府雖然史無前例的發放消費券,但是對於整個景氣的提升卻未產生預期效用。
兩岸關係在今年有長足的進展,江陳會經過了三次、四次會談,除了在航運方面更加全面之外,在司法互助、金融合作、農漁業合作都有較深廣的交流;而民進黨對於兩岸的進展是懷疑的,並在第四次江陳會期間發動十萬人大遊行。而民眾對於藍綠的長期鬥爭實在莫可奈何。
民眾在苦悶慘痛中度過這多災多難的一年,期待明天第一道曙光出現之後,揮別既往的陰霾,迎接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