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生活--慈悲與關懷 從素食養生做起

余淑蓮 |2006.05.13
543觀看次
字級

柴松林 小擋案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畢業;法國國立高級研究院經濟統計學博士
經歷:政治大學、交通大學科學方法教授、主任;中國統計學報社社長
創辦: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第一兒童發展基金會、新環境基金會、導航基金會等公益組織,領導社會運動深具貢獻
現任:總統府榮譽國策顧問

與台灣的消費者保護運動畫上等號的柴松林教授,接受專訪談素食養生,他歡迎大家在今明兩天,前往台北世貿中心第二展覽館,參觀「素食暨有機產品博覽會」;他希望主辦單位推廣素食,目的不在照顧素食產業,也不要讓大家以為素食與宗教信仰有關,而應該要讓社會大眾了解,食素者要怎麼吃最健康;素食和葷食都一樣要飲食均衡,不要偏食;食材以當令盛產的蔬果為主,避免過分烹調、過度加工。

柴松林教授說吃素的理由,從就人道觀點而言,禽畜屠宰的過程太殘忍了,會讓下一代不懂得如何慈悲對待眾生;對動物殘忍,對人一樣殘忍。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與印度國父甘地,都講過類似的話:從一個人或一個民族對待動物的態度,可以判斷這個人的道德情操,或這個民族能否發展成為偉大的國家。

工業革命以後,富裕的西方國家才逐漸興起人道主義的思維,法國、丹麥、比利時等幾個歐洲國家,通過立法,善待動物;禽畜的飼養規範更為嚴密,例如屠宰場與養殖場的距離,限制在二小時車程內,抒緩運送過程中對活體所造成的不適與恐懼。

柴松林教授說,英文care源自古日耳曼語,即我們現在說的「關心」二字,原本的意思是:對無緣之人的痛苦,我們也能感同身受,才會興起一種幫助他的想法。儒家說的「惻隱之心」、佛家說的「慈悲」都同理。不殺生是培養慈悲心的第一步。

一九八九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中國北京的改革教育會議中提出,現代人所需要學的重要能力,不是英文、數學或電腦,而是「關心」。三十多年來,柴教授盡心盡力關懷弱勢團體。「關心」二字,是他所作所為的原動力。

此外,從環境觀點,素食不但對人類健康有益,對地球也很有幫助,因為不含肉類的飲食有助於保持天然資源。養活一個肉食者所需的土地生產力,就能養活二十個素食者。以美國為例,如果一年少消耗百分之十的肉類,就可以釋放出一千二百萬噸穀類給人類食用,這個食物量可以餵飽六千萬人。

柴松林教授說,吃素有助於減少地球上的饑餓人口,更可減少資源浪費,減少戰爭,促進世界和平。

另外,從養生觀點,素食減輕腸胃負擔;植物性食物從進入胃中到排出體外,需三至四小時,肉類至少十二小時;肉類蛋白質囤積體內所引起的痛風、關節炎問題在素食者身上很少發生。肉食是許多文明病的主要原因,一般人不是吃得太多,就是吃得不對。

柴教授說,吃素有這麼多好處,何不吃素?

至於有機農業的發展,柴教授認為是「綠色消費主義」推波助瀾的結果。一九九一年國際消費者組織聯盟IOCU年在香港通過了「綠色消費主義決議案」。在消費者所擁有的八項基本權利之中,消費者具有生存在清潔安全環境的權利;同時也有保護環境使其不遭破壞供人類生存的義務。
 
IOCU把二○○五年訂為「基因食品年」,促請各國政府針對基因食品作充分討論。

所謂「綠色消費」,就是在從事消費活動的時後,必須要遵守三個R和三個E原則。
  REDUCE,指儘可能減少不必要的消費。REUSE,儘可能的重複使用,不要任意的拋棄。

RECYCLLE,選擇屬於再生材質製成的產品,作廢時可以將資源回收再利用。

ECONOMIC,講求經濟性的,選擇使用能源最少,加工程序最單純,包裝最節省的企業和產品。ECOLOGICAL,講求生態主義的,選擇那些致力於污染防治,對自然環境傷害最少,不會傷害到野生動物、植物的企業和產品。EQUITABLE,講求平等主義的,尊重人性,具有平等精神的企業所生產的產品。

柴教授強調,消費不是我們花得起花不起的問題,是有限的地球資源經不起消費的問題,是脆弱的生態環境禁不起破壞的問題。從事綠色消費,省下的不是一元、二元的金錢,而是為人類生存,尤其是子孫後代之生存,留一條後路。

本文摘自(有機農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